媒体聚焦

媒体看农担 (2023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3/06/30


《中国财经报》报道浙江农担工作成效


6月15日,《中国财经报》报道浙江财政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引导撬动作用,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多元投入机制,助力扩中家庭增收致富的做法与成效。


浙江政策性担保产品助力扩中家庭增收致富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在东阳市举行“担保增信助力扩中家庭增收致富行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现场,浙江省农担公司创新推出了面向扩中家庭的专属政策性担保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浙里担·共富农创贷”“浙里担·链富贷”两个子产品。三位扩中家庭、链主家庭代表获得授信颁牌。

本次活动是浙江省财政厅深入推动主题教育的一项自选特色动作,目的在于聚焦构建家庭型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引导撬动作用,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多元投入机制,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注入农业农村,助力扩中家庭增收致富,着力解决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浙江农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面向扩中家庭推出的专属政策性担保系列产品主要针对扩中家庭无抵质押资产借款难、农业经营周期长见效缓,以及多次跑银行、跑担保手续繁三大信贷难题。“浙里担·共富农创贷”面向有意愿靠自己生产经营、勤劳致富的扩中家庭,支持回乡创业的扩中家庭、驻守乡村的扩中家庭因地制宜、经营发展;“浙里担·链富贷”面向先富起来的链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链主家庭为扩中家庭提供就业、销售、技术、培训等服务和支撑,形成带动效应。

两个子产品具有4大亮点:

——绘制基于大数据的百万家庭“一幅像”,运用大数据手段给扩中家庭画像,建立重点支持家庭白名单,利用数据评价模型开展精准授信,给予融资担保支持,变“农户找贷款”为“贷款找农户”。

——创建以家庭为单元的财务状况“一张表”,创新基于数字化的家庭财务报表融资模式,对接省公共数据平台等数据,结合担保应用场景,建立家庭信用档案,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生成信用评价报告,将主体经营能力、发展前景、履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完整地体现在信用报告中,确定信用等级,作为贷款准入、授信额度核定的重要依据。

——推广线上化融资担保服务“一个码”,农户可通过扫描“浙里担·信用码”,线上申请办理担保贷款,实现码上授信、码上担保、线上贷款,解决主体多次跑银行、跑担保公司贷款的问题。

——构建信用评价模型开展“一授信”,推出“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保、随保随用”模式,满足生产经营季节性、临时用信需求,解决扩中家庭农业生产投入回报时间长问题,保障生产经营“不断档”。

启动仪式上,金华市财政局与浙江省农担公司签订了《金华全市域扩中家庭共富专属产品推广及政银担合作战略合作协议》,东阳市财政局、东阳市融资担保公司(省农担公司东阳办事处)、东阳农商银行共同签署了《扩中家庭共富专属产品推广合作协议》。

浙江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省财政厅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和使命感,扛起探路共富先行的职责使命,支持扩中家庭就业创业。此次面向扩中家庭推出专属政策性担保系列产品,是加强财金协同、助力扩中家庭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省财政厅发挥政策性担保引导撬动作用,以数字化转型提升财政、金融政策服务质效的重要体现。下一步,省财政厅还将在金华、绍兴及建德、黄岩、衢江等地加快推进“浙里担”共富贷系列产品落地,并最终覆盖全省,解决省内扩中家庭生产经营资金难题,助力共同富裕。



《山东三农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山东农担工作成效


《山东三农新闻联播》、央视CCTV1《晚间新闻》陆续报道山东农担撬动金融“活水”助推高唐县粮食产业集约高效发展、“智慧平台+大田托管”助农增收模式方面的工作成效。


山东农担撬动金融“活水”助推高唐县粮食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山东农担发挥政策性担保职能,撬动银行贷款推动聊城高唐县粮食规模化种植,实现当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在高唐县琉璃寺镇安埠屯村,今年合作社的小麦全部采用机械化收割,400多亩小麦不到两天的时间全部收割完毕。

高唐县安埠屯村党支部书记 董峰 :一块浇,一块种,能一次性收割,成方连片。

高效源自于村集体对土地的集中管理,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里把村民有意流转的土地统一进行耕种。

高唐县安埠屯村党支部书记 董峰 :咱种的(流转)合到1100多块钱,如果效益好了,咱还给他有分红,再就是合作社的收入,我这400来亩地村集体收入增加6万来块钱。

但在土地流转之初,支付给群众的流转费用却难住了村集体。

高唐县安埠屯村党支部书记 董峰 :老百姓不太放心,如果赶上天灾了,赶上自然灾害了,麦子收不了,给不了钱怎么办,所以说人都得先要钱。

就在这时,高唐县结合省农担公司推出的强村贷,创新推出粮食规模种植贷,使合作社的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山东农担聊城管理中心主任 魏昌辉 :合作社可以无抵押零基础申请贷款,最高授信额度每亩2000元,单个合作社最高担保额度可达300万元,贷款资金可用于土地流转、粮食种植和配套喷灌滴灌设备支出。 

有了粮食规模种植贷的支持,高唐县支持引导各镇村大力发展粮食规模化种植。

高唐县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科长 王月鲁 :已经累计为全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担保贷款63家3000余万元,助力粮食规模种植面积2万余亩,预计可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


智慧平台+大田托管 集约化生产助农增收


我国夏小麦全面进入收割期,在山东诸城林家村镇大田托管现场,16000多亩小麦即将迎来收获期,为了保证颗粒归仓,当地通过“山东农担大数据智慧平台+大田托管”模式的应用,助力丰产增收。

魏宗飞是这片大田的托管管家,通过鲁担智慧服务平台,他一个人就能完成万亩良田的管理。有了这样一个智慧服务平台,农户不仅可以在手机上下单种子、化肥、农药等耕种管理服务,还能了解大田托管农资使用情况及粮食市场方面的信息,保障托管农户的收益不受影响。

山东农担创新发展部负责人 李绍亮: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生产成本下降12%,粮食收入增加10%,实现了托管服务商、合作社和农户的三方受益。

山东农担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资金引导优势,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体,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区块链等数字化手段,在全国首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政策性工具+金融科技+现代农业”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模式,加快构建粮食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财政和农担引导、信贷资金先行、农资和技术跟进、质量和安全共保、集体和农民增收”的粮食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变成可复制的经验。

一是解决“谁来种地”难题。在各级组织部门的支持下,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规范流转整合土地,实现土地的规模化整片、整村托管,确保了基本农田的长久保持,客观上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

二是解决“怎样种地”难题。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引进新技术、新设施,实现种植成本下降12%,粮食增收10%,化肥、农药分别减量30%、20%。通过统采统销降本增收和收益分红模式设计,破解了农村集体经济无产业、无资金困境,推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三是解决“钱哪里来”和“怎么用钱”的难题。创新“5+N”“8+N”等担保贷款产品,破解农业投资回收期、生产经营周期和银行贷款期限不匹配问题,解决了产业升级难题。构建“产业+资金”双闭环管理体系,生成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账本”,合作社“用钱不见钱”,既防范了贷款挪用风险,又强化了村集体、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信任。

截至5月底,鲁担智慧服务平台已经入驻党支部领办合作社755家,发放资金208笔,2.45亿元,降本增效提高12%,大田托管后土地溢出收益增加7%-10%。

从2020年开始,山东农担就开始锚定“数字化转型”目标,研发“鲁担智慧服务平台”,首创“24小时不打烊”的客户直通平台,高标准建设山东涉农e张网……今年,山东农担“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粮食安全 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共同富裕”场景在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中分获一等奖、三等奖。山东农担将继续坚持以大数据为杠杆,撬动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三农”。




《安徽日报》报道安徽农担工作成效


6月18日,《安徽日报》以《金融“及时雨”浇灌丰收田》为题,报道安徽农担工作成效。报道指出,安徽农担调研种粮大县、走访种粮主体,全面了解种粮主体在夏种、夏管、夏收期间对融资额度、成本、期限等方面的需求,持续把金融知识、金融服务、惠农政策送到农村、送给种粮主体工作。


金融“及时雨” 浇灌丰收田

夏收刚刚结束,霍邱县富发粮食烘干中心里,工人忙得热火朝天。“有了安徽省农担公司的这100万元‘农机担’,我们赶在夏收之前就把14套粮食烘干设备全部安装到位。现在,粮食烘干不用愁了。”日前,霍邱县富发粮食烘干中心负责人任家珍说。

由于夏收时节江淮地区雨水较多,霍邱县粮食收成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及时烘干,安全入仓”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耕耙播收后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能有效提高粮食品质。

购买烘干机需要大量资金,而经营主体大多缺乏融资渠道。针对这一痛点,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适时推出“农机担”产品,为从事农机销售、购置农机用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提供服务,切实提高农户农机类贷款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春耕连“三夏”,是农业生产关键时期。据介绍,安徽省农担公司调研种粮大县、走访种粮主体,开展摸排建立全省50亩以上规模种粮主体“白名单”行动,全面了解种粮主体在夏种、夏管、夏收期间对融资额度、成本、期限等方面的需求,发放宣传单页超5000份,持续把金融知识、金融服务、惠农政策送到农村、送给种粮主体。

“我种植的糯稻将在11月份收获,现在正是夏管的关键时期,对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位于桐城市双港镇双新家庭农场的种粮大户张先春今年种植了3000亩水稻,他坦言,夏管周期短、时间紧、强度大,要密切关注天气发展趋势和田间长势。同时,“三夏”期间也是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高峰期,可是一直苦于资金短缺,没有抵押物难以借到款。

就在张先春一筹莫展之际,安徽省农担公司安庆业务管理中心在双港镇召开推介会,引导农户扫“农信码”申请贷款。张先春通过扫码贷款后,不到一周时间,就收到了担保贷款200万元。

“夏管的资金压力得到了缓解,我相信今年又会是一个丰年。”看着水稻在风中徐徐摇曳,张先春脸上洋溢着笑容。

张先春能及时拿到贷款,得益于安徽省农担公司设置的绿色审批通道。针对“三夏”生产短、频、急的特点,安徽省农担公司依托“农信码”,打通银担信息系统,实现线上申贷、审核,线下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农担业务“码”上办。同时,针对“白名单”内的种粮主体,担保金额3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快审快批,最快可以实现一个工作日完成审批。

“将继续抓好粮食生产,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上,做到农民群众中,采取一系列举措,助力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安徽省农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方习利表示。




扫描二维码 | 关注国家农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