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看农担 (2023年第8期)

发布时间:2023/09/01


《安徽日报》报道安徽农担主题教育成效

8月3日,《安徽日报》头版以“大兴调查研究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为题,报道安徽农担公司以实干担当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报道称: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中央、省委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实干担当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努力把为农、惠农、贴农工作做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心坎上,全力服务粮食产业发展,创新推出“种粮担”“农机担”产品,摸排建立全省50亩以上规模粮食经营主体白名单,持续提升担保贷款可得率。强化科技赋能,依托“农信码”,打通银担信息系统,持续提升担保贷款便利度。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立足各地优势特色资源,推深做实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在全省已创建28条产业链,担保金额超17亿元,持续提升担保贷款覆盖面。今年以来,公司已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215户。



《湖北日报》报道湖北农担服务三农成效


8月23日,《湖北日报》刊发《省农担公司: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职能 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感》,专题报道湖北农担公司服务三农成效。

省农担公司撬动超384亿元金融活水润泽荆楚三农

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职能 

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感


在广袤的荆楚“三农”沃土上,全省农担体系服务无处不在。近年来,湖北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农担公司”)始终坚守政策性定位,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两条主线,聚焦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责主业,已撬动384.41亿元金融资本投入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6.67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截至今年7月底,省农担公司在保项目38291笔、在保余额167.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8%、35.5%;公司净资产放大倍数达11.32倍,在全国33家省市农担公司中位列第一。


充分履行政策性职能 “信用贷”破解“融资难”

“没想到贷款这么快拿到手,而且融资成本不到2%,真是解决了我们这种缺少抵质押物的小微农业企业燃眉之急。”近日,襄阳市襄州区从事粮食加工的黄龙永兴大米加工厂,获得省农担公司襄阳分公司担保的300万元贷款。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抵质押物的实际情况,省农担公司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农户增信、为银行分险、为农业赋能”的功能,对10万元至300万元的政策性业务,采取信用担保为主的业务模式,实行免抵押信用担保,帮助小微农业企业“凿泉引水”。截至7月底,省农担公司纯信用担保业务在保37907户、在保余额155.3亿元,占总在保规模的92.9%,10万至300万元的政策性担保业务占比达99%,有效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深耕荆楚“三农”,省农担公司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惠农政策,充分让利于农,主动减费让利,平均担保费率仅0.17%,积极协调合作银行对农担业务尽量执行基准利率,推动客户平均综合融资成本降至4.45%,低于政策规定3.55个百分点,为全国农担体系最低水平。累计为全省小微农业企业节省融资成本超13亿元,其中仅担保费一项节省成本超2.5亿元。持续加大对“首贷户”的支持力度,帮助3万余户小微农业企业获得“首贷”融资支持超100亿元,为农企发展“输血补气”。全力支持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质,为全省粮食种植及加工、生猪养殖企业累计担保超54亿元,相当于支持近640万亩粮食种植和280多万头生猪养殖。


助力壮大特色产业 “土特产”做出“大文章”

6月初,仙桃市陈场镇养鱼大户梁某申请的100万元担保贷款成功发放,标志着省农担公司“淡水养殖供应链贷”业务正式落地。今年以来,省农担公司武汉分公司依托核心龙头企业集聚优质资源,推出“淡水养殖供应链贷”产品,对上下游养殖户专项授信共3.5亿元,通过向供应链上下游农业企业提供集中担保,优化反担保举措、降低担保费率,助力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

近年来,省农担公司聚焦我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以产业链金融为切入点,推进“产业+项目”模式,量身定制全产业链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服务,对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授信额度,创新推出小龙虾、饲料、禽蛋、淡水鱼等系列“供应链贷”产品,帮助相关产业2000余户小微农业企业解决超8亿元融资难题,支持做强龙头、打造品牌,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十堰地区,省农担公司围绕地方农业“六大产业”,量身定制了竹溪“茶叶产业贷”、丹江口“两山产业贷”、房县“黄酒产业贷”、郧阳“油橄榄产业贷”、竹山“生猪产业贷”“烟叶产业贷”等特色产业担保产品,累计引入超50亿元金融活水,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了“兴农业、富农民、美农村”的多重成效。

省农担公司围绕“土特产”做文章,结合地方党委政府确定的农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因地制宜推出“江陵粮食担”“来凤藤茶担”等系列地方特色担保产品,助推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融资申请一码通达 “直通车”驶出“新速度”

“过去贷款要跑银行好几趟,大半个月都不见得能办下来。现在足不出户,2天就办完了。”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宇星养殖场负责人赵某得知我省开通了“新农信贷直通车”业务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扫描了直通车二维码,填报了40万元的融资申请。当天省农担公司十堰分公司和银行工作人员就上门进行了贷前调查,次日贷款就到账了。

目前,省农担公司正在全力打造“数字农担”“智慧农担”,已建成全流程线上办理的农担数字化业务平台,单笔业务平均审批时长较以往缩短3天,让更多新农主体享受到金融科技的实惠和便利。

2022年5月,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农担公司与12家合作银行共同打造了湖北地方版信贷直通车——“楚农直通车”。省农担公司配套开发了“新农快贷”专属产品。农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全流程线上项目申报、签署合同、扫码缴费等“一键触达”和“24小时在线”服务,最快可实现“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放款”。自去年11月“楚农直通车”正式上线以来,省农担公司通过“楚农直通车”系统担保放款项目1793笔,放款金额11.03亿元,“楚农直通车”已成为农业经营主体想得到、看得见、用得着、靠得住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

“新农快贷”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三农经营主体的普遍欢迎。该产品全程线上无纸作业,客户零跑腿,最大限度降低客户负担,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担保、优先审批、优先放款“五优先”办理机制。


畅通支农“最后一公里” “店小二”带来“获得感”

省农担公司三分之二员工下沉县市基层一线,就近就地做好融资担保服务,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融“店小二”,打通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省农担公司高标准打造农担服务体系,坚持“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级办理”的工作理念,按照“五有”标准在市州层面成立10家分公司,在农业大县设立69个办事处,建成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农担业务覆盖面和普惠性。

省农担公司持续深化政银担合作,积极创新建立4∶4∶2政银担风险分担合作机制,与全省99个县(市、区)政府及15家省级金融机构、87家地方银行建立了深度合作,实现4∶4∶2 政担银风险分担合作机制省域全覆盖,构建了“绿色高效推荐、机构错位把关、共同防范风险”的业务合作模式,形成了担保主动对接政府、银行协同为农、金融机构竞相支农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政府有作为、农民得实惠、银行放心贷、政策能落地”。目前,已建成累计担保亿元县75个。

针对不同农业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省农担公司不断创新担保产品,推出接地气、多样化、广覆盖的担保产品,有效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融资额度,不断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深入研究把握农业产业内在规律,不断提升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匹配度、贷款时点与资金需求时序匹配度,科学设置担保期限,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两年期及以上项目在保83.98亿元,占比50.74%,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山东三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报道山东农担工作成效


近日,《山东三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分别以“农担“牵手”农联 助力乡村振兴”“山东农担:以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山东农担工作成效。


《山东三农新闻联播》

农担“牵手”农联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山东农担公司与山东农联合作推进会在泰安举行。推进会上,各地农联站长分别介绍了在当地遇到的贷款问题,根据各个站长的贷款需求,山东农担公司相关人员也详细介绍了新一年的助农政策以及工作部署。

山东农担公司业务经理 毕欣然:我们山东农担和山东农联开展合作,就是想借助山东农联基层网点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我们政策的广度和深度,下一步我们合作中,双方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我们的基础已经非常好了,下一步我们合作前景也非常广阔。

目前山东农担累计为全省25.9万个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566亿元,是全国首家累计担保过千亿元的农担公司。更快、更广、更准的服务特点,有效助力了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山东农联总站长 方翔:我也希望我们山东农联全省近三千名站长,发挥自己公益奉献的精神,希望他们在基层动员更多的有能力、人品正尤其是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加入到农担的贷款业务当中。

自2022年山东农联与山东农担签署战略合作以来,已先后在全省发展159名农联站长成为农担信息员,帮助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大众日报》

山东农担:以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张春晓 张春宇
  炎炎夏日,招远市张星镇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三田合一”示范田里,1000多亩鲁单510和鲁单9088玉米长势喜人。省农科院玉米所的挂职专家正在指导合作社开展水肥一体化作业,为实现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驾护航”。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是开展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省农科院结合调研情况,对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在“解剖麻雀”中摸清真实情况,凝练总结出“科技帮、合伙干、产业兴、农民赚”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以及“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链长制”、科教兴村、“三田合一”等10种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单体模式。“为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我们在招远、郓城、费县三个示范县(市)分别建设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和完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并启动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的‘百千万工程’,计划再利用三年时间,组织院内外100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面向全省确定100个乡镇,1000个村(企),10000个农户,复制推广该模式,更好服务山东农业强省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
  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履职担当。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农科院结合“我为发展献良策、解难题、建新功”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现场观摩会、现场推进会,推动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开展“一手抓济麦44,一手抓齐黄34”行动,济麦44保持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第一大品种,齐黄34累计推广超过4000万亩。抓实检视整改,针对“科技创新力提升不到位,推动‘团队建设年’工作进展缓慢”问题,提出“十个强化”具体措施,同时重点对10个学科团队进行突破,目前已成立中药材创新研究院、寿光蔬菜创新中心、科普服务中心、胶东创新中心、宠物创新研究院等多个新型研发中心。


近期,潍坊高密南洋食品公司收到了由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开出的100万票据提供承兑保证,有效减轻了信用风险、进一步拓展了经营空间。这也是省农担公司推动担保业务创新,在全国农担体系率先推出的“供应链+票据+担保”业务模式的首笔落地业务。这一担保业务以票据保证为杠杆,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同支农支小,增加了商业信用增信的手段,将为我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输送更多的“金融活水”。

  精准解题、服务大局。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农担公司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坚持精准赋能村级组织振兴,全力推动“党委组织部门推荐+农担担保+银行贷款”的“强村贷”落地,截至目前已发放担保贷款22.81亿元,支持了2649家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精准服务小微企业发展,创新推出担保产品,精准支持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小微企业。
  “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我们针对调研发现的担保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力度不够问题,开展‘党旗插田间,互联共担当’活动,推动各党支部党建联建,深入基层、聚焦产业、拿出对策,全力打造15个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样板区和60个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点。”省农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安民说。截至目前,省农担公司本年新增担保贷款237.5亿元、在保556亿元,均占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1/7,新增、在保、累保金额等多项主要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扫描二维码 | 关注国家农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