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月报2022年第4期
市场信息月报
2022年第5期
本期要点
政策要闻方面,《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人民银行印发意见,指导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明确要求更好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但3月以来,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1%,总体处于温和上涨区间。PPI同比上涨8.7%,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回落3.5个百分点。金融市场方面,M2增速回升,M1增速持平。新增社融、新增人民币贷款超出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民间融资综合利率多数较上月上行。
农产品方面,政策性稻谷恢复拍卖,企业补库积极性不高,预计国内稻米价格或将稳中有降。新季小麦苗情向好,政策性拍卖成交价回落,预计国内小麦价格仍将维持高位。玉米主产区物流不畅,饲用消费呈稳中趋增,预计国内玉米价格保持在高位区间运行。新季大豆种植意向增加,市场购销清淡,预计国产大豆价格继续高位平稳运行。棉花商业库存高企,下游消费不畅,在外棉带动下国内棉价或将维持高位盘整。市场糖源供给充裕,消费处于季节性淡季,国内糖价预计依旧维持区间震荡走势。生猪产能恢复正常,收储政策提振市场信心,预计猪价或将出现一波反弹。
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方面,温氏股份2021年亏损134亿元;大北农公司实际担保余额约95.25亿元;新希望3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2.33%;海大集团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6.54%;中粮家佳康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1%;牧原股份董事长因短线交易收到监管函;正虹科技2021年亏损2.24亿元;正邦集团被动减持2049.41万股。
一、政策要闻
(一)《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深刻阐明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应当怎么看、怎么办的重大问题。文章指出,要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二)人民银行印发《意见》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3月30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银发〔2022〕74号),指导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意见》指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春耕备耕、粮食流通收储加工等全产业链,主动对接融资需求,强化粮食安全金融保障。加大对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金融支持。积极开发适合油茶等木本油料特点的金融产品,支持油茶规模化种植和低产林改造。加强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金融支持,提升种业育繁推产业链融资便利度。创新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金融服务模式。《意见》强调,要围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特点,完善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专属金融产品等,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三)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3月25日,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的通知》(农经发〔2022〕1号)。《通知》提出要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着力完善基础制度、加强能力建设、深化对接服务、健全指导体系,推动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通知》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稳粮扩油、参与乡村建设、带头人素质和合作社办公司五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县级及以上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0万家;基本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目标。《通知》明确,各地要完善基础制度,提升规范运营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增强支撑产业功能;深化社企对接,激发主体发展活力;建立健全指导服务体系,推进服务规范化便利化。《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实落地。
(四)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4月6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35号)。《通知》围绕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从确保涉农金融投入稳定增长、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聚焦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增强保险功能作用、强化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举措。《通知》提出确保涉农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总目标。要求聚焦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以需求为导向强化中长期贷款等适宜的信贷服务。要求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充分运用各类公开信息、名单,针对新主体需求特点,积极开展首贷、信用贷。其中,明确要求“更好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拓宽农村资产抵质押物范围,注重发挥农业保险保单增信作用,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融资需求特点,在贷款利率、担保条件、贷款期限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
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
(一)宏观经济。
1.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一季度,我国GDP为27.02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8%,高于预期,增速较上年四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从环比看,经季节调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6.0%、5.8%、4.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1%、39.3%和56.6%。
2.一季度,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3月份以来,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影响持续,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呈现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比1-2月放缓2.9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增速较1-2月放缓3.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增长13.4%,进口增长7.5%。其中,3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8%。出口增长12.9%,进口下降1.7%。
3.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1%,总体处于温和上涨区间。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1%,影响CPI下降约0.59个百分点。食品中,分项看,猪肉(-41.8%)价格下降带动食用动物油(-34.4%)、羊肉(-3.5%)、鸡肉(-2.3%)价格下降;受养殖成本和运输成本上升影响,淡水鱼价格上涨10.4%;受国际粮价上涨影响,食用植物油(6.4%)、豆类(5.6%)和面粉(3.3%)价格上涨;鲜果(6.9%)、鲜菌(5.0%)和鲜菜(3.7%)价格季节性上涨。非食品中,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影响,一季度国内能源价格同比上涨12.2%,影响CPI上涨约0.84个百分点。分项看,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涨幅较大,居民用煤、车用天然气等价格也有上涨。
4.一季度,PPI同比上涨8.7%,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一季度,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1.3%,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回落4.8个百分点,影响PPI上涨约8.49个百分点。分项看,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价格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分别回落21.6、5.8和3.3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分别回落35.8和18.3个百分点;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国际能源和有色金属价格剧烈波动,相关行业价格涨幅较大。生活资料价格总体平稳。一季度,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与去年四季度相同,影响P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分项看,中药饮片加工、纺织业、食品制造业上涨幅较大。
(二) 金融市场
1.货币金融情况。M2增速回升,M1增速持平。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4.51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51万亿元,同比增长9.9%。社融同比超过市场预期。3月,社会融资规模4.65 万亿元,同比多增1.28 万亿元,主要贡献因素是票据融资、政府债券和企业短贷。社融存量增速10.6%,在上月小幅回落后再度上行。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市场预期。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13万亿元,同比多增3951亿元。其中,居民部门贷款新增7539亿元,同比少增3940亿元,中长贷、短贷同比分别少增2504亿元和1394亿元,居民端信贷投放延续偏弱走势。
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3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7%,较上月上行1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8%,较上月上行2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46%,较上月上行1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16%,较上月上行14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79%,与上月持平。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70%、4.60%,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3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4.37%,较上月上行5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4.76%,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7.74%,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6.48%。
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453家,比去年同期减少665家,贷款余额9415亿元,全年增加550亿元。
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
(一)主要粮食
1. 政策性稻谷恢复拍卖,企业补库积极性不高,预计国内稻米价格或将稳中有降。
供需方面,3月份,江南南部大部、华南西北部早稻处于播种育秧阶段,华南中南部早稻处于三叶期,部分地区开始移栽、局地返青,海南大部早稻处于分蘖至孕穗抽穗期。西南地区一季稻、马铃薯处于播种出苗期,部分一季稻进入三叶期。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3月28日,全国春播粮食播种已完成意向面积的7.6%,进度同比快0.3个百分点。全国早稻育秧已完成68.4%,进度同比快3.4个百分点,其中华南地区育秧过九成,长江中下游地区育秧近六成。全国早稻栽插已完成19%。
市场方面,3月份收购价格稳中走弱。3月底,黑龙江鸡西圆粒粳稻收购价2640元/吨,月环比持平;长粒粳稻收购价2660元/吨,吉林德惠超级稻收购价2720元/吨,月环比回落100元/吨;超级稻米出厂价4040元/吨,月环比回落80元/吨。黑龙江新季圆粒稻谷基本见底,长粒稻和糯稻尚有部分余粮。3月中下旬东北地区疫情反弹,尤其是吉林防控形势严峻,影响农户售粮进度和企业外销数量,同样拖累价格走势。3月份,中晚籼稻市场需求一般,企业收购积极性不高,加之各级陈粮陆续轮出,市场价格重心有所下移。据监测,3月底,普通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560~2640元/吨,月环比回落20~40元/吨,优质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600~2620元/吨左右,月环比回落10~20元/吨。
2.新季小麦苗情向好,政策性拍卖成交价格逐回落,预计国内小麦价格仍将维持高位。
供需方面,据全国农业气象观测,3月份以来,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1~4℃,日照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多,出现3次较明显降水过程,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10~50毫米,河南南部、苏皖北部达50~250毫米;目前,北方冬麦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仅河北中部、陕西西南部部分地区轻度缺墒。良好的光热条件和充足的墒情对冬小麦返青起身和拔节生长非常有利。3月中旬出现较强降温过程,但由于大部小麦处于返青起身期,具有一定抗寒能力,并且降温在较强降水之后,华北北部麦区积雪覆盖,有效保护了冬小麦,仅局地弱苗的春生叶片遭受轻微冻伤,降温对冬小麦几乎没有影响。
病虫害方面,近期条锈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麦区扩展速度明显加快,蚜虫在江淮和黄淮麦区快速上升、发生面积单周增幅近五成,赤霉病随着小麦自南往北陆续抽穗扬花即将进入发生流行盛期。预计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面积将达5.9亿亩次,其中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以上发生流行,需实施预防控制面积2.5亿亩次以上;条锈病在江汉平原、陕西关中和河南南部等局部麦区偏重发生,黄淮海麦区仍存在大面积流行风险。
市场方面,3月底,河北新小麦进厂价3200~3230元/吨,山东新小麦进厂价3230~3250元/吨,河南新小麦进厂价3160~3230元/吨,江苏新小麦进厂价3270~3290元/吨,安徽新小麦进厂均价3220元/吨,月环比均上涨130~260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660~780元/吨。从3月份政策性小麦拍卖成交结果来看,月初成交率和成交均价双高,但由于全国疫情散发致外出就餐减少、面粉消费处于传统淡季、新小麦苗情向好使市场担忧后市心理减弱、中央及地方储备小麦投放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政策性小麦拍卖成交价格逐渐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距离新季小麦上市还有一个多月,面粉企业在保障正常生产用粮的情况下,逐步减少原粮库存,预计短期内政策性小麦拍卖价格将继续回落。
3.玉米主产区物流不畅,饲用消费呈稳中趋增,预计国内玉米价格保持在高位区间运行。
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玉米产量27255万吨,同比增长4.6%。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我国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10578万吨,同比增加1692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截至3月28日,东北地区农户售粮进度为87%,同比慢4个百分点;华北地区为74%,同比慢9个百分点。受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影响,国内玉米售粮进度同比偏慢。
市场方面,3月份,国内玉米价格上涨。3月底,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均价2623元/吨,环比上涨96元/吨,同比下降100元/吨;华北产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均价2842元/吨,环比上涨115元/吨,同比下降47元/吨。3月上旬,俄乌冲突升级引发的市场情绪达到顶峰,市场参与主体心态偏强,刺激国内玉米价格整体走高。3月中旬以后市场情绪缓和,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一度回落。但新冠疫情又逐渐成多地散发态势,全国范围内疫情管控升级,玉米购销节奏放缓。在物流不畅影响下,华北地区以及黑龙江、辽宁等地粮源供给量下降,用粮企业上调报价吸引粮源。吉林受疫情影响严重,管控严格,购销几乎停滞。受疫情管控影响,东北、华北部分玉米主产区粮源运输不畅,北方港口玉米库存偏低,预计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仍将保持在高价位区间运行。
(二)重要农产品。
1. 新季大豆种植意向增加,市场购销清淡,预计国产大豆价格继续高位平稳运行。
供需方面,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7.6%,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4月全国大部分春播地区多晴好天气,气温和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有利于春播出苗。今年大豆种植收益好,政策扶持力度大,农户种植积极性高。黑龙江省提出,2022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6850万亩,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力争总产量达到850万吨,比2021年增加130万吨以上。预计全国大豆播种面积增加2000万亩以上,总产量有望回升至2020年的水平。
市场方面,3月31日,美国CBOT大豆主力合约收盘价格1617.25美分/蒲式耳,月环比下跌21.50美分/蒲式耳。3月份美豆价格一直在1600~1730美分区间震荡,一方面南美减产不断被验证,美国出口明显好转,市场担忧俄乌冲突导致全球油籽供应紧张;另一方美国新季大豆播种面积增加,中国进口需求下滑限制价格涨幅,预计美国大豆价格继续高位运行。3月31日,美湾大豆2022年10月船期CNF报价692美元/吨,合到港完税成本5020元/吨,月环比上涨175元/吨;巴西大豆2022年5月船期CNF报价719美元/吨,合到港完税价5210元/吨。3月31日,黑龙江食用大豆收购价格6040~6180元/吨,与上月同期基本持平。春节后,南方销区国产大豆消费需求疲软,产区农户卖粮压力也不大,市场购销两淡,价格整体保持稳定。
2.棉花商业库存高企,下游消费不畅,在外棉带动下国内棉价或将维持高位盘整。
供需方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全国棉花产量580.1万吨。截至4月14日,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579.8万吨,同比减少15.0万吨,其中新疆交售526.2万吨;累计加工皮棉579.5万吨,同比减少14.9万吨,其中新疆加工526.2万吨,同比增加1.1万吨;累计销售皮棉274.7万吨,同比减少254.9万吨,其中新疆销售234.6万吨,同比减少232.1万吨。截至3月末,全国棉花商业库存为503.24万吨,同比增加45.12万吨;新疆棉花商业库存为411.33万吨,同比增加90.73万吨。
市场方面,3月以来,国际棉价涨势如虹,国内棉价跟随外棉上涨后走弱,国际棉花、棉纱价格明显高于国内。进口纱价格不断上涨,国内棉纱价格持续走低。4月15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22476元/吨,较上月上涨259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21553元/吨,较上月上涨468元/吨,国际棉花M指数(折1%关税人民币进口成本)23914元/吨,较上月上涨2999元/吨,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139.13美分/磅,较上月上涨18.94美分/磅;内外棉价差为-1438元/吨,环比由正转负。本月棉花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但向下游纺织品服装市场传导不畅,市场普遍对后市行情持谨慎态度。
3.市场糖源供给充裕,消费处于季节性淡季,国内糖价预计依旧维持区间震荡走势。
供需方面,2021/22年度国内食糖生产进入后期。据糖业协会统计,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产糖889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24万吨;累计销糖371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7万吨,累计销糖率41.7%,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云南产区部分糖厂收榨时间因疫情出现一定延迟,产糖量或受影响。
市场方面,3月,国内白糖现货价格呈上涨趋势。广西白糖现货成交价区间为5614-5768元/吨,较上月末上涨124元/吨,涨幅2.21%。制糖集团报价上调超百元。截至3月底,广西制糖集团报价区间为5740-5840元/吨,环比上涨50-120元/吨;云南制糖集团报价5660-5700元/吨,环比上涨100-120元/吨;加工糖厂报价区间为5810-6230元/吨,环比上涨80-230元/吨。广西糖厂全面收榨,国产糖产量基本落定,新一轮疫情影响下的食糖消费情况评估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关注焦点。市场糖源充裕,进入累库高峰,糖价压力明显,国外市场成为国内糖价的重要支撑。预计短期国内糖价依旧维持区间震荡走势。
4. 生猪产能恢复正常,收储政策提振市场信心,预计猪价或将出现一波反弹。
供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数据,3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85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2.1%,连续9个月向正常保有量回调,并处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受生产惯性增长影响,一季度出栏生猪19566万头,同比增长14.1%。近期中央和地方出台冻猪肉收储政策,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养殖端惜售观望情绪渐浓,供需博弈加剧。在高成本压力下,部分中小养殖户压栏心态松动,前期压栏生猪陆续出栏,猪肉整体市场供应增加。
市场方面,3月猪价先跌后涨,截至3月底,活猪价格为12.81元/公斤,环比下降8.89%,同比下降55.39%;猪肉价格为22.97元/公斤,环比下降9.11%,同比下降49.82%。全国仔猪价格为24.32元/公斤,环比下降4.29%,同比下降73.92%。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3月末全国猪粮比价为4.59,下跌至一级预警区间,加之玉米和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继续大幅走高,生猪养殖持续面临亏损。3月份自繁自养平均亏损约626元/头,环比减少90元/头;外购仔猪育肥平均亏损约346元/头,环比减少95元/头。近期生猪出栏量持续高位,猪肉消费需求低迷,冻肉收储持续推进,猪价跌势趋缓。长期来看,受猪价下跌以及生产成本上涨双重挤压,养殖亏损幅度加大,中等规模以下自繁自养养殖户母猪淘汰力度不减,市场供需趋向平衡。但部分专业育肥养殖户看好下半年市场行情,仔猪补栏数量持续回升,或将压制猪价反弹空间。预计猪价或将出现一波反弹走势,但力度有限。
四、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动态
(一)温氏股份2021年亏损134亿元
4月15,温氏股份发布2021年度报告。期间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649.54亿元,同比下降13.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34.04亿元,上年同期为74.26亿元,同比下降280.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46.66亿元,同比减少329.82%。公司2021年日均亏损超3500万,这是自2007年以来,温氏股份首次全年业绩出现亏损。此外,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温氏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28.90%、40.88%和64.10%。为保证公司经营现金流安全,近期公司已暂缓新建种猪场产能,重新核定各业务板块资金使用量,做到量入为出。
(二)大北农公司实际担保余额约95.25亿元
3月25日,大北农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累计对外担保额度不超过约135.71亿元(含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之间互相担保额度不超过115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按公司2020年末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合并净资产约110.15亿元计)的123.2%,实际担保余额为约95.25亿元。
(三)新希望3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2.33%
4月8日,新希望发布2022年3月业绩公告,当月公司销售生猪142.69万头,环比增长46.00%,同比增长67.10%;收入为16.94亿元,环比增长53.58%,同比下降22.33%;商品猪销售均价11.64元/公斤,环比变动2.19%,同比增长50.47%。生猪销售数量环比、同比上升较大,生猪销售收入环比上升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产能正常释放,仔猪投放力度增大。生猪销售收入和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下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行情导致猪价下行。
(四)海大集团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6.54%
4月11日,海大集团发布2021年年报,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9.99亿元,同比增长42.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96亿元,同比下降36.73%。受到猪周期的影响,海大集团2021年饲料业务量价齐涨,但成本承压,养殖业务巨亏8.96亿元,对公司整体业绩造成的不良影响。剔除养猪业务的其他业务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71%;剔除养猪业务的其他业务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2.97%。但是加上养猪业务后,公司的净利润增速为-36.73%。
(五)中粮家佳康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1%
3月18日,中粮家佳康公布2021年年业绩,期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28亿,同比下降3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3.78亿,同比下降17.46%。报告期内,公司出栏生猪343.7万头,销售生鲜猪肉16.6万吨,同比增幅分别为68%和52.3%;进口肉类销量为12.4万吨,同比下降65.2%。尽管业绩指标较去年有所下降,但和2016年刚上市时相比,公司营收和利润均翻了一番。
(六)牧原股份董事长因短线交易收到监管函
4月8日,牧原股份公告称,公司董事长秦英林于2022年2月17日、高级管理人员徐绍涛于2022年2月15日分别卖出其所持有的部分或全部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按照深交所相关规定上述交易行为构成短线交易。公告显示,秦英林本次短线交易产生的收益金额为8688.81万元,徐绍涛产生的收益金额为6.92万元,两人均已将收益金额全数上缴公司。4月8日,深交所向秦英林发出监管函表示,希望其吸取教训,及时整改,杜绝相关问题的再次发生。
(七)正虹科技2021年亏损2.24亿元
4月7日,正虹科技公布2021年年度报告,期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2亿元,同比增长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353.92万元由盈转亏;基本每股收益为-0.8412元。报告期内,各业务板块的毛利率均有所下滑。其中,饲料板块实现营收8.86亿元,占总营收的61.86%,毛利率为9.2%,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滑1.04个百分点;饲养板块实现营收5.37亿元,占总营收的37.53%,毛利率为-8%,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滑24.1个百分点;其他业务实现营收328.16万元,毛利率为71.88%,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滑28.12个百分点。
(八)正邦集团被动减持2049.41万股
4月20日,正邦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正邦集团在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账户的股票担保比例低于平仓线,被动减持公司股份合计2049.41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65%。正邦集团在广发相应账户尚余负债3,813.74万元,根据公司股票2022年4月20日收盘价估算,后续可能被动减持约558.38万股(约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18%)方可覆盖上述负债。目前,正邦股东仍有85%的股票处于质押状态,资金较为紧张。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