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全国农担体系担保产品(模式)展示】浙江省农担公司以数字化为统领创新打造智能化担保助农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07/17




编者按

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凝聚起推动全国农担体系高质量发展合力,在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的指导下,国家农担公司举办了全国农担体系担保产品(模式)案例(2022年)征集活动,现予以集中展示,供体系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本期展示浙江省农担公司智能化担保助农新模式。



浙江省农担公司以数字化为统领创新打造智能化担保助农新模式


背景



农业融资一直面临以下难点和痛点:一是农业主体缺资金。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短缺成为农业主体发展规模化经营道路中的拦路虎,农业主体希望得到财政、金融资金的支持,但因渠道不畅,无法及时获取,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二是银行放贷缺信心。由于农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风险识别难,农业资产又以生产设施、生物资产为主,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不易满足银行风险控制要求,且单笔信贷额度小、审批成本高,导致银行对农业贷款不愿贷、不敢贷和不能贷的状况;三是传统担保缺效率。按传统方式,银行和担保机构需各自进行项目尽职调查、审批、签订合同,双方重复投入较多人力,农业主体办理环节多、流程繁、耗时长。为此,迫切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畅通信息渠道、创新业务模式、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模式做法



浙江省农担公司创新智能化担保助农新模式,以数字化风控、线上化服务破解农业融资领域存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一)担保模式重塑、业务流程再造

改变传统担保管理模式,对银担业务流程进行改造融合,与全省80多家银行系统进行直连对接,实现银担业务全流程串联、数据实时共享,将原有的业务审批、合同签订、担保函出具和银担信息交互等放到线上办理,构建风险共担、业务互信的银担合作新模式。

(二)打通系统壁垒、数据多跨归集

主动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排摸出农业、工商、财税、公检法等数据需求,对接了浙江省30个部门、200多张数据表数据;打通省公共数据平台、新型农业主体系统、税务系统、人行征信等9套系统,建成涉农主体数据库,汇聚涉农主体300多万家,其中新型农业主体17万家,为建设数字农担、实现精准支农提供数据保障。

(三)搭建大数据模型、开展智能化风控

梳理形成工商登记、生产经营、涉案涉诉等7大类、200多个指标,建成模型指标库。筛选出14项正面和19项负面指标,构建反欺诈模型和信用评价模型,并根据数据自动生成农业主体信用评价报告,开展化智能审批,小额担保业务实现全流程零人工干预,自动出具电子担保函至银行信贷系统。预设资产查封、黑名单、案件诉讼等37项风险触发指标,构建风控预警模型,开展精准保后管理。

(四)打造专属平台、集成支农服务

建成“浙里担”支农服务平台,农业主体可通过“浙里担”线上发起融资担保申请,银担直连系统运用大数据模型实现全线上化、零人工干预的智能审批,审批完成后直接线上提款。同时,农业主体还可以查询支农政策、补贴和保险信息,实现支农服务“一屏掌控”。




业务开展、风险防控效果



(一)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办理效率

通过推进银担业务系统直连,使用电子签章、电子保函等数字化技术,将担保业务办理流程从原来8个环节的简化为4个,整个审批流程时间从原来的15天压缩到1-5天,实现农业主体办贷最多跑1次,截至2022年12月末累计已为20000多个农业主体办理直连担保贷款近100亿元,提高了农业主体融资的获得感。

(二)开展大数据风控,有效防控风险

将风控模型嵌入到线上化业务流程,保前运用反欺诈排除具有不良信用和行为记录的客户,降低转嫁风险的概率;保中运用信用评价模型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大大降低人工调查成本;保后运用风险预警对担保项目风险实时监测,开展精准保后管理。目前浙江农担风控模型审核不通过率为5%左右,通过历史数据验证能够有效降低代偿风险20%,预警模型对风险客户排查有效率达33%,起到了较好的风险管理效果。

(三)搭建线上平台,畅通获客渠道

建成“浙里担”支农服务平台,开辟移动获客渠道,农业主体可线上发起融资担保申请、完成线上签约放款,并依托浙江省金综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将申请信息直接派发至银行办理,形成担保贷款申请、项目推荐和银行业务办理的全闭环贯通,不断增强担保公司获客主动权。




特色亮点



浙江省农担公司以“改革思路、创新理念”为突破口,不走传统担保老路,把握大数据发展大势,积极推进农业担保服务的理念创新、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和机制创新。围绕农业融资难贵烦的难点问题,找准产业支农突破口,通过制度重塑、流程再造,打造担保核心能力,有效评价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状况、提升其信贷可得性,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并多跨协同将成果在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进行共享,打造了利用数字化支农的样板。同时,能够通过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以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建立数据利用循环反馈机制,最终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等多方的合作共赢。



(图文由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



欢迎关注

国家农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