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月报2022年第11期
市场信息月报
2022年第11期
本期要点
政策要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畜牧法。财政部提前下达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乡村行”活动,要求全国农担体系等相关机构有效保障“乡村行”活动聚焦基层、受益农户、助力产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10月,各地区各部门加力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积极释放政策效能,国民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发展韧性继续彰显。10月,受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因素影响,CPI环比和同比涨幅均有回落。PPI环比小幅上涨,同比由涨转降。金融市场方面,M2 小幅回落,资金流动性充裕仍持续。新增社融、新增贷款投放大幅低于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下行。
农产品方面,新季中晚稻质量较好,贸易主体收购积极,预计后期优质稻谷价格或将继续保持偏强走势。冬小麦播种进展顺利,基层主体持粮惜售,市场供应趋紧,预计短期小麦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主产区种植户惜售,基层粮源上市偏慢,加之疫情影响物流运输,预计玉米价格或将进一步上涨。新季大豆产量大增,下游消费需求不佳,贸易商收购谨慎,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偏弱运行。新季棉花产量预增,棉纺织品终端消费持续低迷,库存高企,预计棉价或将继续弱势震荡。新糖快速上市,进口量处于高位,下游需求疲弱,市场阶段性供给过剩,预计糖价或将维持弱势下跌态势。母猪存栏持续恢复,压栏肥猪出栏增加短期供给,季节性消费拉动有限,预计短期猪价或以回调为主。
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方面,新希望前三季度亏损27.07亿元。大北农前三季度亏损3.29亿元。多家评级公司下调正邦科技信用等级。正邦科技控股两股东股权被冻结,控股股东正邦集团被申请破产。傲农生物6名股东合计减持396.68万股。正虹科技10月生猪销售持续减少。
一、政策要闻
(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的极端重要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二)新修订的畜牧法2023年3月1日起施行。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畜牧法。新修订的畜牧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从促进畜禽种业振兴发展、提升畜禽养殖生产能力、强化疫病防控和屠宰管理、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完善畜禽产品保供稳价制度、完善畜牧业支持保障体系等六个方面作出修改完善,对于持续提升我国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保障我国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修法明确了国家要建立健全现代畜禽养殖体系,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养殖;明确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建设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并规范划定禁养区域;鼓励涉农企业带动畜禽养殖户融入现代畜牧业产业链;明确建立统一的畜禽生产和畜禽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制度,逐步完善有关畜禽产品储备调节机制等。
(三)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提前下达,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11月9日,财政部提前下达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85亿元,支持地方政府将相应资金编入本级预算,提前谋划2023年巩固衔接工作。补助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落实产业帮扶措施,提升产业增收实效;具备就业能力的,引导支持其转移就业或就近务工。支持因地制宜补齐农村供水设施短板,稳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同时,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资金还将重点聚焦产业发展,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持续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资金占比,更多依靠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四)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乡村行”活动。11月2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乡村行”活动的通知》(农办计财〔2022〕27号),集中开展信贷直通车专题宣传推广,引导大中型银行机构服务下沉,将更多农业农村信贷、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知识普及到户到村,推动信贷直通车服务持续扩面上量,将更多金融资源引村入户,助力今冬明春粮食生产和乡村建设。《通知》要求,全国农担体系和各地信贷直通车重点支撑银行要结合实际,立足当前,聚焦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三农重点领域和任务,积极创设活动专属性、适配性强的优惠产品服务,开展“送惠下乡”系列活动。利用各金融机构网上银行、APP 等各类自主平台和信贷直通车微信小程序,组织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线上申贷有奖问答,增强广大农户参与感和获得感,为有需要的农业经营主体普及金融知识、提供信贷辅导、强化资金支持等。《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全国农担体系、直通车重点支撑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乡村行”活动的意义,做好统筹协调,聚集各方资源,安排充足力量,积极组织参与,有效保障“乡村行”活动聚焦基层、受益农户、助力产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
(一) 宏观经济
1.10月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新动能积蓄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韧性继续彰显。10月,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上升,国内疫情防控压力较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加大。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力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积极释放政策效能,国民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3%。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68%。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6%,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8%,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制造业投资增长9.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8%。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增长13.0%;进口增长5.2%。总的来看,10月,国民经济经受住了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持续保持恢复态势。但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2.10月,受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因素影响,CPI环比和同比涨幅均有回落。从环比看,C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果蔬及水产品大量上市,加之节后消费需求有所回落,鲜菜、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均由涨转降,分别下降4.5%、1.6%和2.3%;受短期压栏惜售、猪肉消费旺季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上涨9.4%,涨幅比上月扩大4.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较上月持平。从同比看,CPI上涨2.1%,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7.0%,涨幅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由上月上涨12.1%转为下降8.1%;鲜果价格上涨12.6%,涨幅比上月回落5.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51.8%,涨幅比上月扩大15.8个百分点;在猪肉价格上涨带动下,鸡蛋和禽肉类价格分别上涨12.7%和8.3%,涨幅均有扩大。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3.10月,部分行业需求有所增加,全国PPI环比小幅上涨,但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由涨转降。从环比看, PPI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下降0.2%转为上涨0.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5%,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从同比看,PPI由上月上涨0.9%转为下降1.3%,主要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涨0.6%转为下降2.5%;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2%,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
(二) 金融市场
1.货币金融情况。M2小幅回落,资金流动性充裕仍持续。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21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新增社融大幅低于市场预期。10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9079亿元,同比少增7097亿元。社融存量增速同比增长10.3%,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受居民端拖累大幅少增。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152亿元,同比少增2110亿元。其中,受预期偏弱、疫情阶段性扰动等影响,居民户贷款-180亿元,同比少增4827亿元,居民部门贷款转负对本月信贷规模构成拖累;企事业单位贷款4626亿元,同比多增1525亿元,对本月信贷规模形成支撑。
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10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41%,与上月持平;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46%,与上月持平。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07%,较上月上行17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1.73%,较上月下行17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64%,较上月下行11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报3.65%、5年期报4.30%,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10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5.72%,较上月上行64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4.64%,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8.37%,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20.26%。
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54家,贷款余额9076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减少347亿元。
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
(一)主要粮食
1.新季中晚稻质量较好,贸易主体收购积极,预计后期优质稻谷价格或将继续保持偏强走势。
供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30日,全国秋粮已收获11.76亿亩,进度过九成。分地区来看,黑龙江、吉林水稻收获基本结束,辽宁收获约8成,江苏安徽等地粳稻大面积收获上市。南方主产区中籼稻收获结束大量上市,晚稻陆续进入开镰收割季。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预计,2022年稻谷播种面积2995万公顷,单产7138公斤/公顷,产量2.138亿吨。稻谷生产继续巩固稳中有增势头,产量将连续12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
市场方面,10月底新季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600~2800元/吨,比月初上涨120~160元/吨。中晚稻“优质优价”特征明显,主要原因:一是后期收获稻谷质量明显转好;二是托市收购启动支撑中稻价格;三是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积极,市场购销活跃。东北粳稻集中收获大量上市,单产和品质双提升,优质品种价格走势偏强,10月底圆粒粳稻收购价格2660元/吨,长粒粳稻3100元/吨,月环比分别上涨40元/吨、200元/吨。江苏安徽粳稻陆续收获上市,10月底普通粳稻收购价格2680~2910元/吨。在部分地区存在减产预期、种植成本增加、储备轮换等支撑下,预计后期优质稻谷价格或将继续保持偏强走势。
2.冬小麦播种进展顺利,基层主体持粮惜售,市场供应趋紧,预计短期小麦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
供需方面,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各地秋冬种进展总体顺利,冬小麦播种过八成。2022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22320千公顷,比上年略减67.3千公顷,下降0.3%。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份预计,2022/23年度我国小麦总产量为13842万吨(含夏收小麦和春小麦),同比增加147.4万吨,增幅1.08%。2023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3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7元。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增加农民种粮成本,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收益。
市场方面,10月底河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国标二等,下同)3230~3270元/吨,山东地区新小麦进厂价3220~3240元/吨,河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3210~3230元/吨,安徽地区新小麦进厂均价3190元/吨,江苏地区新小麦进厂均价3230元/吨,月环比均上涨100~150元/吨,同比上涨470~540元/吨。10月份小麦价格强势上涨,主要原因:一是秋收秋种期间农民无暇售粮,市场流通粮源减少;二是面粉企业库存下降,存在一定补库需求;三是基层持粮主体惜售,贸易商前期存粮成本较高;四是全国多地疫情防控形势趋紧,交通运输受阻,面粉企业门口到车数量减少。预计短期小麦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
3.主产区种植户惜售,基层粮源上市偏慢,加之疫情影响物流运输,预计玉米价格或将进一步上涨。
供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31日,全国秋粮已收获11.91亿亩,完成91.2%,进度同比快0.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北和西北地区秋粮收获基本结束,黄淮海地区收获过九成,西南地区收获近九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收获过七成。虽然今年夏季南方部分地区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但占全国秋粮面积、产量70%以上的东北、黄淮海和西北等北方主产区,光温水匹配较好,玉米单产有所提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份预计,2022年玉米单产6.388吨/公顷,同比增加97公斤/公顷,增幅1.5%。预计2022年玉米产量2.75亿吨,同比增加245万吨,增幅0.9%,与上月预测持平。
市场方面,10月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震荡偏弱,华北地区走强。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均价2639元/吨,环比下降12元/吨,同比上涨285元/吨;华北产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均价2833元/吨,环比上涨71元/吨,同比上涨143元/吨。整体来看,东北地区农户惜售加之疫情影响物流,支撑玉米价格,但贸易商采购谨慎、新季玉米外运困难又对玉米价格有所压制。后期来看,随着新玉米上市量增加,预计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稳中下降。华北玉米相对东北玉米有较强价格优势,加之今年华北玉米质量较好,外运需求较为旺盛,华北玉米价格在10月中上旬短暂下跌后稳中上涨加剧了农户惜售心态,导致基层粮源上市偏慢,叠加疫情影响物流,预计玉米价格或将进一步上涨。
(二)重要农产品
1.新季大豆产量大增,下游消费需求不佳,贸易商收购谨慎,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偏弱运行。
供需方面,10月底,全国秋粮收获近九成,大豆收获基本结束。今年国家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扩大粮豆轮作规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超过1500万亩。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份预计,全国大豆播种面积增加2300万亩以上;大豆生长期光温水匹配较好,单产明显高于上年,预计总产量将达1970万吨,同比增加330万吨。根据收获情况看,今年黑龙江地区大豆蛋白含量不及往年,收购企业以质论价特征明显。
市场方面,10月31日,黑龙江食用大豆收购价格5760~5880元/吨,月环比下跌140~200元/吨。新季国产大豆陆续上市,由于产量增幅较大,且蛋白含量偏低,收购价格高开后逐渐走低。下游大豆消费需求表现一般,贸易商收购较为谨慎。国内豆粕价格处于多年来高位,国产大豆压榨利润较好,黑龙江部分油脂加工企业陆续开工压榨,但仍难以消化增产数量,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偏弱运行。
2.新季棉花产量预增,棉纺织品终端消费持续低迷,库存高企,预计棉价或将继续弱势震荡。
供需方面,新季棉花采摘进入收尾阶段,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截至11月3日,全国新棉采摘进度为85.4%,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新疆采摘进度为85.6%,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本年度棉花自播种以来,全国棉区综合气象条件总体适宜,棉花长势好于预期。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11月预测,2022/23年度国内棉花预计产量603.2万吨,同比增长5.23%。截至11月10日,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416.9万吨,同比减少20.8万吨,其中新疆交售399.1万吨;累计加工皮棉144.9万吨,同比减少88.2万吨,其中新疆加工138.4万吨;累计销售皮棉14.9万吨,同比减少2.0万吨。
市场方面,10月国内外棉价先跌后涨,截至11月15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15306元/吨,较10月初下跌156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13196元/吨,较10月初下跌232元/吨,国际棉花M指数(折1%关税人民币进口成本)18933元/吨,较10月初上涨1152元/吨。受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国内疫情等因素影响,纺织企业订单不及预期,棉纺织品终端消费持续低迷,库存高企,预计棉价或将继续弱势震荡。
3.新糖快速上市,进口量处于高位,下游需求疲弱,市场阶段性供给过剩,预计糖价或将维持弱势下跌态势。
供需方面,10月中旬至今全国大部蔗区气温正常至偏高、降雨偏少,对缺乏灌溉条件的甘蔗生长有不利影响;广西中部、北部蔗区仍然温度偏高、降雨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加重,大部蔗区达到重旱、特旱等级。据农业农村部专家委预测,2022/2023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甜菜种植面积增幅较大,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国糖料面积1831.9万亩,其中糖料蔗1545.66万亩,甜菜286.24万亩。鉴于近期南方甘蔗部分主产区持续干旱,预计全国食糖产量1005万吨,比上月调减30万吨。
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2022年9月17日呼伦贝尔晟通糖业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开机生产,标志着2022/23年制糖期正式开始。截至10月底,本制糖期全国共开榨糖厂26家,均为新疆、内蒙古等甜菜主产区糖厂。本制糖期已产食糖34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销售2万吨,同比减少2万吨。
市场方面,10月白糖现货成交价格区间为5486~5570元/吨,较上月末小幅上涨21元/吨,涨跌幅0.38%。制糖集团报价下调。截至10月底,广西制糖集团报价区间为5500~5640元/吨,较上月下跌40~140元/吨;云南制糖集团报价区间为5500~5530元/吨,较上月末下跌70~80元/吨;加工糖厂主流报价区间为5660~5900元/吨,环比持平。10月上旬,白糖现货市场购销气氛回暖,成交走量,集团部分糖源清库。中旬开始,糖企不断向下调价以促销清库,但期价下挫,市场情绪偏悲观,加之新老糖价差未明显拉开,陈糖清库速度较慢。新糖快速上市将加剧国内食糖阶段性过剩的程度,下游需求驱动缺失,基本面偏弱将成为压制国内糖价的首要因素,预计糖价或将维持弱势下跌态势。
4.母猪存栏持续恢复,压栏肥猪出栏增加短期供给,季节性消费拉动有限,预计短期猪价或以回调为主。
供需方面,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362万头,环比增加0.88%,同比减少2.2%,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6.4%,考虑到今年猪肉进口大幅缩减,当前产能处在正常水平;9月全国生猪存栏44394万头,较二季度增加3.1%,同比增加1.4%,前三季度累计出栏生猪52030万头,同比增加5.8%。大集团出栏产能出现明显好转,截止至11月8日,今年10月前11大上市集团已公布的出栏数量为988.43万头,环比增9.3%。随着中小养殖生猪压栏减少,出栏趋于理性,预计后续市场供给依旧有保障。
市场方面,10月份,活猪价格为26.64元/公斤,环比上升15.14%,同比上升103.84%;猪肉价格为39.69元/公斤,环比上升11.94%,同比上升77.16%。全国仔猪价格为44.23元/公斤,环比下降0.85%,同比上升40.25%。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4.03元/公斤,环比上升3.38%,同比上升11.11%;玉米价格为3.03元/公斤,环比上升1.17%,同比上升5.86%;豆粕价格为5.29元/公斤,环比上升14.23%,同比上升35.77%。
据行业监测统计,截止至10月底,120kg出栏自繁自养利润为1133元/头,外购仔猪育肥利润为974元/头;150kg出栏自繁自养利润为1452元/头,外购仔猪育肥利润为1331元/头。
从供给来看,8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6.2%,“二次育肥”的大肥猪四季度进入市场,出栏活重增加。储备肉投放,猪肉进口增加,均将有效保障和增加猪肉供应量。从需求来看,今年南方气温偏暖,腌腊较迟,且高肉价压制需求。总体来看,四季度猪肉市场供应基础较好,加之近期政府陆续投放20万吨储备肉影响,二次育肥也随着时间窗口减小以及市场悲观情绪大大减弱,生猪出栏趋于理性,前期压栏肥猪入市大大增加市场供给,猪肉价格受消费季节性拉动有限,预计短期猪价或以弱势回调为主。
四、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动态
(一)新希望前三季度亏损27.07亿元
10月31日,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三季度报告称,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4.19亿元,同比增6.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07亿元,同比增57.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1.75亿元,同比增56.51%。基本每股收益-0.61元。公司表示,本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同期比较增加369451.43万元,增幅57.72%,主要系公司严控生猪养殖成本,增加出栏量,生猪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影响公司利润增加所致。
(二)大北农前三季度亏损3.29亿元
10月28日,大北农披露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20.94亿元,同比下降5.75%;归母净利润亏损3.29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07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4.02亿元,上年同期亏损5351.47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04亿元,同比增长3.56%;报告期内,大北农基本每股收益为-0.0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11%。
(三)多家评级公司下调正邦科技信用等级
11月3日,东方金诚公告,因正邦科技近日公告预重整、亏损同比增加、有息金融类债务和商票逾期等事项,东方金诚信用评级委员会决定下调正邦科技主体信用等级为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同时下调“正邦转债”的信用等级为BBB。同期,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公告,决定将正邦科技主体信用等级调整为BBB+,评级展望维持负面,“17正邦01”信用等级维持AAA。
(四)正邦科技两股东股权被冻结
11月11日,正邦科技发布公告称,截至本公告披露日,股东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累计被冻结股份约6.95亿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100%,占公司总股本的21.84%;股东江西永联农业控股有限公司累计被冻结股份300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5.37%,占公司总股本的0.94%。
(五)正邦科技控股股东正邦集团被申请破产
11月7日,正邦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江西永联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各新增2条破产审查案件信息,申请人分别为江西崇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西微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然人文杰,经办法院均为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正邦集团收到南昌中院送达的《决定书》[(2022)赣01破38号],主要内容如下:2022年10月27日,本院作出(2022)赣01破申51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破产重整一案。南昌中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指定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及上海市锦天城(南昌)律师事务所联合担任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
(六)傲农生物6名股东合计减持396.68万股
11月21日,傲农生物发布公告,公司股东黄祖尧、黄华栋、温庆琪、赖军、李海峰、郭泗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396.68万股,本次减持价格区间为14.50-24.65元/股,套现合计8177.69万元。
(七)正虹科技10月生猪销售持续减少
11月4日正虹科技发布公告,公司10月销售生猪0.6万头,销售收入1463.51万元;环比分别减少69.56%、68.80%;同比分别减少83.90%、75.77%。1-10月,公司累计销售生猪14.03万头,同比减少22.74%;累计销售收入2.51亿元,同比减少37.59%。公司解释称,10月生猪销售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系公司适当调整生产经营计划,生猪出栏量减少所致。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