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月报2022年第12期
市场信息月报
2022年第12期
本期要点
政策要闻方面,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中办国办印发实施办法,提出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据二十条”,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次发布能繁母猪、育肥猪养殖保险、森林保险行业示范条款,优化农业保险产品供给。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11月,国民经济顶住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压力,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受国内疫情、季节性因素及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共同影响,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涨幅回落。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影响, PPI环比微涨;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继续下降。金融市场方面,M2增速超预期,创6年多新高。新增社融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较上月有所改善,但仍低于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较上月整体上行。
农产品方面,稻谷最低收购政策支撑市场底部,春节贸易商备货需求增加,预计国内稻米价格稳中偏强运行。农户售粮意愿增加,制粉企业采购需求增强,预计短期国内小麦价格高位震荡。基层农户持粮惜售,疫情点状散发影响物流运输,玉米加工企业补库需求迫切,预计短期内价格以涨为主。国内新季大豆丰产,下游消费需求平淡,国产大豆供给宽松,预计价格将保持低位运行。新季棉花增产明显,纺织企业棉花采购需求乏力,新棉销售进度缓慢,预计短期棉价存在一定下行压力。新榨季食糖生产进度加快,市场供给持续增加,但下游销售不畅,预计国内糖价将继续保持低位。生猪出栏进入高峰期,供给量持续增加,猪肉消费需求偏低,预计春节前猪价总体或呈偏弱震荡态势。
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方面,新希望11月生猪销售降幅居同业前列。正邦养殖与9家关联公司被法院裁定实质合并重整。大北农11月生猪销售收入同比增97.83%。牧原股份对子公司提供担保余额129.88亿元。海大集团对外提供担保余额7.43亿元。傲农生物实际对外担保余额约10.9亿元。
一、政策要闻
(一)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会议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三农”各项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会议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会议强调,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会议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办国办印发办法提出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12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提出,实行乡村振兴责任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办法》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以及直接负责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要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和责任主体作出了明确规定。《实施办法》围绕责任落实构建了一整套全方位考核监督机制,切实发挥“指挥棒”作用。
(三)“数据二十条” 对外发布,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意见》从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立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和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意见》提出加强党对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大做强数据要素型企业;积极鼓励试验探索,支持浙江等地区和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数据产权界定、数据流通和交易等主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政策及标准四项保障措施,加大统筹推进力度。
(四)中保协首次发布能繁母猪等三个行业示范条款,优化农业保险产品供给。12月22日,在银保监会指导下,保险业协会正式制定发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能繁母猪、育肥猪养殖保险、森林保险行业示范条款。本次发布的生猪养殖和森林综合保险示范条款进一步明确了保险责任,扩大保障范围,规范了责任免除内容。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保障程度,优化了赔偿方式和理赔时效,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稳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实现养殖业、林业和保险业的多赢局面。
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
(一) 宏观经济
1.11月份国民经济顶住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压力,总体延续恢复态势。11月份,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多发广发等多重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市场价格总体平稳,新动能持续成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大局稳定。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环比下降0.31%。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长0.5%;餐饮收入同比下降5.4%。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环比增长0.15%。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制造业投资增长9.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8%。1-11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增长11.9%;进口增长4.6%。总的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但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扎实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11月,受国内疫情、季节性因素及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共同影响,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涨幅回落。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2%。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8%。其中,鲜菜因天气条件较好供应充足,价格下降8.3%;中央储备猪肉投放工作继续开展,生猪供给持续增加,猪肉价格由上涨转为下降0.7%;鲜果价格季节性上涨1.5%。非食品价格继续持平。从同比看,CPI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3.7%,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34.4%,涨幅比上月回落17.4个百分点;鸡蛋(10.4%)、鲜果(9.6%)、禽肉类(8.5%)、粮食(3.0%)和食用油价格(7.6%)分别上涨;鲜菜价格下降21.2%。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涨幅与上月相同。
3.11月,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影响, PPI环比微涨;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继续下降。从环比看, P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从同比看,PPI下降1.3%,降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0%,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
(二) 金融市场
1.货币金融情况。M2增速超预期,创6年多新高。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新增社融规模较上月有所改善,但仍低于市场预期。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较上月下行0.3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企业中长贷延续强劲表现。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较2019-2021年同期均值少增1533亿元。人民币信贷的拖累因素依然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居民短期贷款和企业短期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950亿元,较2019-2021年同期均值多增2864亿元,构成一定支撑。
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11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55%,较上月上行14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61%,较上月上行15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45%,较上月上行38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14%,较上月上行41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88%,较上月上行24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报3.65%、5年期报4.30%,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11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5.46%,较上月下行26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5.03%,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0.65%,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8.98%。
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54家,贷款余额9076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减少347亿元。
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
(一)主要粮食
1. 稻谷最低收购政策支撑市场底部,春节贸易商备货需求增加,预计国内稻米价格稳中偏强运行。
供需方面,11月份,主产区气象条件基本利于晚稻收获,仅11月下旬江南南部和华南部分地区出现多雨寡照天气,不利于晚稻收获收尾。10月,江苏、安徽、河南和湖北相继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河南和湖北启动时间较去年同期平均提前半个月左右。截至11月30日,安徽省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33.9万吨,同比减少15.7万吨;截至11月25日,河南省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51.2万吨,同比增加37.4万吨。启动托市收购起到支撑价格底部作用,但由于市场购销活跃和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预计托市收购量有限。11月5日,黑龙江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的粮食要求2022年生产、符合三等及以上国家标准、且食品安全指标达标,相邻等级之间差价40元/吨。
市场方面,11月,中晚稻价格大多稳中有涨,“优质优价”特征明显。11月底新季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660~2800元/吨,比月初上涨20~60元/吨。一是托市收购启动支撑中稻价格;二是南方阴雨天气叠加疫情,稻谷贸易流通成本提高;三是持粮主体多持惜售心态,多元主体理性入市。东北粳稻集中收获大量上市,单产和品质双提升,优质品种价格走势偏强。黑龙江省启动托市收购后,11月底圆粒粳稻维持最低收购价水平2620元/吨,环比回落40元/吨,长粒粳稻3140元/吨,环比上涨40元/吨。长粒粳稻种植面积下降,供给相对减少,同时农户存在惜售心理,价格有所上涨,企业多按需收购或谨慎观望。江苏、安徽粳稻陆续收获上市,11月底普通粳稻收购价格2800~2860元/吨。在部分地区存在减产预期、种植和物流成本增加、储备轮换等支撑下,后期优质粮源价格或将继续保持偏强走势。
2.农户售粮意愿增加,制粉企业采购需求增强,预计短期国内小麦价格高位震荡。
供需方面,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截至12月1日,除新疆北部、甘肃陇中和陇东局部地区进入越冬阶段以外,北方冬麦区大部处于三叶至分蘖期;苗情以一、二类苗为主。与上年同期相比,冬小麦长势偏好的占比为64.4%,持平的占比为32.0%,偏差的占比为3.6%。冬小麦播种以来,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3成至4倍,大部土壤墒情适宜,良好的热量和墒情条件利于冬小麦适时播种、幼苗生长和冬前形成壮苗。预计今年冬季前冬偏暖,后冬偏冷;华北东部、黄淮冬麦区大部降水偏少,利于冬小麦抗寒锻炼和抑制麦苗旺长。
市场方面,河北地区小麦进厂价(国标二等,下同)3290~3320元/吨,山东地区小麦进厂价3270~3300元/吨,河南地区小麦进厂价3250~3270元/吨,安徽地区新小麦进厂价3240元/吨,江苏地区新小麦进厂价3260元/吨,月环比均上涨20~50元/吨,同比上涨400~470元/吨,价格仍处于历史高位。市场反映粮源集中在基层农户手中,11月底农户售粮增加,存粮主体有一定利润。冬季是面粉销售旺季,下游厂商存在备货需求,预计小麦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此外,玉米价格上涨和疫情影响物流到货也对小麦价格形成支撑。
3.基层农户持粮惜售,疫情点状散发影响物流运输,玉米加工企业补库需求迫切,预计短期内价格以涨为主。
供需方面,近年国内玉米价格高企,种植效益较高,农民种植玉米意愿较强,部分地区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长。2022年,国内启动大豆油料扩种计划,并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多地通过统筹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耕地轮作项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资金政策,加大大豆油料生产支持力度。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预计国内玉米播种面积结构性回调,202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4305万公顷,与上月预测持平。玉米单产6.388吨/公顷,同比增加97公斤/公顷,增幅1.5%。玉米产量2.75亿吨,同比增加245万吨,增幅0.9%,与上月预测持平。
市场方面,11月份,国内玉米价格快速上涨,产区玉米价格创历史同期最高。11月30日,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平均收购价格2795元/吨,月环比上涨140元/吨,涨幅5.3%,同比上涨335元/吨,涨幅14%;华北产区平均收购价3000元/吨,月环比上涨166元/吨,涨幅5.8%,同比上涨250元/吨,涨幅9%。主要原因:一是下游企业库存偏低,存在补库需求。2022年玉米上市初期加工企业库存普遍较低,由于2023年春节提前十天(1月22日),剩余售粮时间缩短,企业补库需求较为迫切,而当前企业收购量普遍不足当天消化量,进而连续提价吸引粮源。二是新冠肺炎疫情点状散发,影响物流运输效率,山东、东北等地部分企业到货数量减少。三是当前价格连续上涨,进一步助推了市场看涨预期部分多元主体,基层农户出现“越涨越不卖”的心理,助涨了玉米市场。
(二)重要农产品
1.国内新季大豆丰产,下游消费需求平淡,国产大豆供给宽松,预计价格将保持低位运行。
供需方面,2022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预计998万公顷,同比增长18.6%,产量预计1970万吨,同比增加33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预测2022/23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1147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9500万吨。11月份国产大豆进入集中上市期,由于产量大幅增加,且蛋白含量较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大豆收购价格震荡走低。
市场方面,11月30日,黑龙江食用大豆收购价格5600~5760元/吨,月环比下跌100~160元/吨,国内大豆产量大幅提高,而蛋白含量下降,加上下游走货缓慢,贸易商收购较为谨慎,市场价格震荡走低,已较开秤价格下跌300元/吨,预计后期价格依然承压。
2.新季棉花增产明显,纺织企业棉花采购需求乏力,新棉销售进度缓慢,预计短期棉价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供需方面,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12月预测,2022年度,全国棉花产量预计为613.8万吨,同比增加5.8%,创2015年以来新高。其中新疆棉花产量预计为563.4万吨,同比增加7.1%,有望再创有记录以来新高。截至12月15日,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592.3万吨,同比增加24.1万吨,其中新疆交售561.6万吨;累计加工皮棉367.3万吨,同比减少90.2万吨,其中新疆加工346.6万吨;累计销售皮棉75.6万吨,同比减少0.3万吨。
市场方面,12月份,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放松,市场预期棉花消费将逐渐恢复,悲观情绪有所缓解,下游纺织企业纱线成交小幅好转,对皮棉原料需求略改善,推动郑棉期货涨势明显,现货价格随之稳中有升。截至12月15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15052元/吨,较上月下跌354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13868元/吨,较上月上涨932元/吨。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纺织企业停产放假数量增多,产成品销售缓慢,库存增加,原料补库意愿低迷,预计国内棉价短期存在下行压力。
3.新榨季食糖生产进度加快,市场供给持续增加,但下游销售不畅,预计国内糖价将继续保持低位。
供需方面,11月份,广西上半月气温偏高、降雨持续偏少,影响甘蔗生长,株高低于正常水平,但有利于甘蔗糖分转化积累,下半月降雨天气促进甘蔗生长。近期国内优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对甘蔗砍收、运输、食糖生产和外运以及食糖消费有利。据农业农村部专家委预测,2022/2023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甜菜种植面积增幅较大,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国糖料面积1831.9万亩,其中糖料蔗1545.66万亩,甜菜286.24万亩。鉴于近期南方甘蔗部分主产区持续干旱,预计全国食糖产量1005万吨,比上月调减30万吨。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截至11月底,2022/23年度全国共生产食糖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万吨;全国累计销售食糖15万吨,累计销糖率18.2%,比上年同期放缓4个百分点。
市场方面,11月,白糖现货成交价格区间为5513-5588元/吨,较上月末小幅上涨15元/吨,涨幅0.27%。截至11月底,广西制糖集团陈糖报价区间为5500~5500元/吨,较上月末下调40~90元/吨,新糖报价区间为5560~5760元/吨。云南制糖集团陈糖报价区间为5510~5550元/吨,较上月末上调10~20元/吨,新糖报价区间为5640元/吨;加工糖厂主流报价区间为5650~5930元/吨,整体报价较上月末上调20~50元/吨。12月广西、云南等主产区糖厂进入生产高峰,新糖集中上市,季节性供给压力之下,市场上行动能不足。但消费端或将受到部分城市疫情管控措施逐步放松的提振,市场心态并不悲观,白糖价格维持弱势震荡走势。
4.生猪出栏进入高峰期,供给量持续增加,猪肉消费需求偏低,预计春节前猪价总体或呈偏弱震荡态势。
供需方面,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0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79万头,环比上升0.4%,同比上升0.7%。产能处于黄色区域,但相对于正常保有量4100万头来说,仍然处于较高供应水平。进入12月,新增产能陆续释放,部分大型养殖企业加快出栏节奏,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的商品猪也在加紧出栏,近期生猪上市供应量明显增加。据上市公司销售简报,今年10月,前11大上市集团已公布的出栏数量为1140.31万头,环比增7.3%,环比增量连续放大,说明目前集团公司产能整体出现明显好转,同时在年尾月份也逐渐增加出栏量。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生猪2268.6万头,较10月份增长8.2%。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餐饮和集团消费尚未完全恢复,加上南方天气较常年偏暖,腌腊消费不及预期,猪价持续回落。
市场方面,11月份,活猪价格为25.82元/公斤,环比下降3.09%,同比上升49.23%;猪肉价格为40.62元/公斤,环比上升2.36%,同比上升47.97%。全国仔猪价格为46.03元/公斤,环比上升0.88%,同比上升75.23%。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4.09元/公斤,环比上升1.55%,同比上升12.45%;玉米价格为3.04元/公斤,环比上升0.58%,同比上升5.19%;豆粕价格为5.53元/公斤,环比上升4.54%,同比上升45.20%。
据行业监测统计,12月初,生猪养殖利润均逐步回归去年4月的同等水平,但养殖端整体仍处于养殖盈利期。截止至12月9日,120kg自繁自养生猪利润为690.6元/头,外购仔猪育肥利润为446.9元/头;150k自繁自养生猪利润为900.5元/头,外购仔猪育肥利润为653.1元/头。
短期来看,随着生猪出栏逐渐进入高峰期,猪肉供给量增加,气温骤降带动腌腊消费,但受疫情和餐饮消费双重影响,终端猪肉加工和鲜食消费需求低于常年,预计春节前猪价总体偏弱震荡。
四、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动态
(一)新希望11月生猪销售降幅居同业前列
12月8日,新希望披露11月生猪销售情况简报。11月,公司销售生猪169.1万头,环比变动16.18%,同比变动86.99%;收入为33.54亿元,环比变动-7.04%,同比变动118.63%;商品猪销售均价22.30元/公斤,环比变动-13.67%,同比变动44.24%。
11月销售简报显示,公司多项业绩数据较10月仍出现下滑。在市场较为看重的销售收入方面,和行业竞争对手公司相比,公司下滑幅度更为明显。
(二)正邦科技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简称“正邦养殖”)与另外9家关联公司被法院裁定实质合并重整
12月7日,正邦养殖管理人向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以红安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与正邦养殖存在法人人格混同、区分公司之间资金及资产往来成本过高,为保护债权人公平清偿,存在实质合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由,申请将9家公司纳入正邦养殖重整一案并适用实质合并方式进行审理。12月20日,正邦养殖管理人收到法院裁定书,9家关联公司与正邦养殖被裁定进行实质合并重整。
(三)大北农11月生猪销售收入同比增97.83%
12月5日,大北农公布11月份生猪销售情况简报,公司控股及参股公司生猪销售数量当月合计为49.45万头,1-11月累计为387.81万头;销售收入当月合计为14.70亿元,1-11月累计为80.65亿元;公司控股及参股公司商品肥猪当月均价为23.69元/公斤。
(四)牧原股份对子公司提供担保余额129.88亿元
12月12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对子公司提供原料采购货款担保总额累计为人民币129.88亿元(含本次尚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担保额度110.63亿元,其余担保额度均经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授权),占公司2021年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的23.9%。原料采购货款担保总额中未偿还的担保余额为人民币19.25亿元,占公司2021年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的3.54%。
(五)海大集团对外提供担保余额7.43亿元
12月12日,海大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对合并报表外养殖户和经销商等合作伙伴提供担保余额约为7.43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67%;连同本次审议通过的新增额度,公司及子公司对合并报表外养殖户和经销商等合作伙伴的担保额度约为34.78亿元(其中海银担保公司开展正常对外担保业务额度约为29.03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1.83%。
(六)傲农生物实际对外担保余额约10.9亿元
12月26日,傲农生物发布公告称,截至11月30日,公司及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实际对外担保余额约10.9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83.65%;公司对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实际担保余额为约62.82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81.97%;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为公司其他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实际担保余额约9.82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75.33%;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为公司实际担保余额约为10.3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78.98%。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