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担体系巡礼:重庆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
重庆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
重庆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农担”)成立于2006年,经重庆市政府批准由重庆市财政出资监督、重庆市农委覆行出资人职责,主要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农业项目融资性担保服务。重庆农担成立十多年来,坚持“政策性、专业性、独立性”经营原则,紧紧围绕重庆市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目标,不断创新财政协同金融支农机制,着力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逐步走出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农业信贷担保之路。
一、业务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推行驻地化办公,下基层直联乡镇
优化调整农业信贷担保服务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按7个片区对接农业融资需求,业务团队下沉基层,实行常态化驻区县(自治县)办公,并在每个代办处驻地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服务面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延伸至周边相关区县和镇乡(街道),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代办站,贴近农业项目经营主体。通过点对点上门服务,提高信贷担保到村率、到户率,推广金融支农政策,铺开普惠金融的辐射面,让广大农民知晓、了解、享受到农业信贷担保服务;采取现场办理业务的方式,力争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直接、快捷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
(二)坚持走专业化道路,推动业务向精深方向发展。重庆农担坚持“根植农村、专注农业、服务小微”,以贴近农业农村融资需求为导向,以乡镇(村社)为单位,进行业务开发及挖掘。例如在贫困区县酉阳县一个仅有1900户人口的楠木乡,有效发掘项目32个,共计融资担保500万元。截止2017年3月末,公司一季度新发生融资总额5.11亿元,项目个数637笔,金额同比增长30.64%;已累计为3165个涉农项目提供融资担保贷款96.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约68.7亿元、占71.4%,农民合作社约9亿元、占9.4%,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约18.5亿元、占19.2%。累计解除担保81.6亿元。同时,以担保为主线,公司旗下咨询公司、电商公司、客服服务中心通过与各区县金融联络代办站、重庆市投资研究会、重庆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绿色食品协会等衔接,共同搭建农担公司融资担保项目技术服务后援团队,主要提供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农业企业经营规划咨询、财务管理、市场拓展、品牌建设与管理、“三品一标”认证、投融资咨询等“闭环”管理服务和辅导,发挥对融资担保项目的贷后培育及孵化作用,实现降低担保代偿风险和促进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顺应行业规律,强化风险管理。一是,根据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实际及客观资金需求,按小额、批量原则,将担保金额确定在100万元左右,并细分出4个信贷资金额度,匹配相应的风险评审机制及保后管理措施,实行零抵押、零保证金、纯信用的原则,提高农业信贷担保的可获得性。二是,将农业细分出4个产业链,7个一级行业,134个二级子行业,上千余个风险模型指标,深入分析产业规律,加大行业研判力度,以行业从业经历及经营周期等作为核心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农业农村风险规律的信用评价体系。三是,结合农业担保对象具有所处环境相对封闭、经营业务简单、金融风险单一、讲究熟人信用等特点,创新项目评审机制,实行到区县或镇乡现场的项目评审会机制,并充分应用农业行业管理和技术资源优势,切实增强行业、经营和道德风险识别能力。四是,为防止金融风险无序转化为农业担保体系风险,农担公司杜绝开展类似“见贷即保”类信贷项目,不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荐的存量业务,主要通过自身渠道挖掘融资担保项目,牢牢把握农业信贷项目主动权,从项目初始发现、尽职调查、风险评价、担保产品匹配、保后管理、风险化解处置等均由自身团队独立操作。五是,建立员工风险金管理制度,逗硬奖惩,实行全员全程风险控制及三级风控制度。
(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突出担保综合服务
通过不断探索创新,重庆农担现有的金融产品组合已包含短、中、长期直接投资、农业项目网络融资等,同时还有规划、项目、财务、技术咨询和精品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等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产品。通过强化与区县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合作,持续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延伸农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任务来抓,积极对接2017年新扩面申报的财政促进金融协同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镇乡,落实专人负责为试点乡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与咨询服务;“渝哈哈”(WWW.YHHDZ.COM.CN)精品农业(乡村旅游)电商平台PC端于2016年12月正式上线试运营,上线商家数量50家,产品数量230个。
(三)创新依托信息化建设,探索金融支农发展新机制。借助现有农业信贷担保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金额、主体、产品、风险类别,细化出6个业务线及15条产品线,实行差异化信用评审,提高决策分析能力;结合农业信贷特点,挖掘分析农业信贷担保项目历史数据和行业数据,加大“信贷工厂”推广力度;积极争取建设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后援大数据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数据采集终端及数据库,获取经营主体的产供需求、农技服务需求、金融需求等实时数据,同时整合行业部门、农技专家库、金融机构等数据,完善农业农村信用信息,实现农业经营主体足不出户,便可通过互联网输入信贷需求及基本经营情况匹配贷款额度,便捷、快速的提高农业信贷可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