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互鉴

市场信息月报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01/31


市场信息月报

2023年第1期






本期要点

政策要闻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落实金融支持稳增长有关工作。银保监会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要求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国家乡村振兴局等七部门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大局稳定,GDP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2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年CPI温和上涨,PPI涨幅回落。金融市场方面,M2同比增速继续维持高位,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新增社融规模低于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较上月明显回升。货币市场利率较上月整体上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与上月持平。

农产品方面,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下游采购心态平稳,市场购销活跃度下降,预警中晚稻和粳稻价格稳中偏弱运行。小麦市场供给充裕,节后购销活跃度逐步恢复,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以稳为主。新玉米大量上市,物流全面恢复,下游主体收购意愿不足,预计短期玉米价格或将维持弱势运行。国产大豆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给充足,下游成交“旺季不旺”,预计大豆价格将保持低位运行。新季棉花大幅增产,纺织企业采购谨慎,市场供需整体呈宽松态势,预计短期国内棉价仍持续弱势运行。南方主产区进入压榨高峰期,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受生产成本和国际糖价等支撑,预计食糖价格将保持平稳。生猪出栏量持续增加,猪肉供给充裕,节后消费需求季节性下降,预计猪价或将弱势震荡下行。

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方面,正邦科技在多家银行出现票据逾期。正邦科技主体及“正邦转债”债项信用等级降至BB+。中粮家佳康2022年度预亏约2.5亿至4.5亿元。牧原股份拟在瑞士上市融资。正虹科技2022年销售生猪同比减少31.91%。






一、政策要闻

(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12月14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对外发布。纲要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纲要按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投资再生产的扩大内需全链条,从八个方面作出部署,明确总体要求,提出政策举措。其中包括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扩大紧缺农产品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加强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等具体要求。

(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落实金融支持稳增长有关工作。1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各主要银行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做好对基建投资、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会议指出,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有力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加力支持小微市场主体恢复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主动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等。

(三)银保监会召开会议要求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1月13日,银保监会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22年,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会议提出要全力支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和风险处置、积极推动信托等非银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督促银行机构做实资产分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等要求。

(四)国家乡村振兴局等七部门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1月6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国乡振发〔2023〕2号)。《指南》提出,组织农民参与乡村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尊重意愿、维护利益,程序规范、公开公正,强化保障、注重实效,全过程、全环节推动农民参与,使农民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指南》明确了组织动员农民参与村庄规划、项目建设和设施管护的工作要求,规范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程序方法,为引导广大农民用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提供了工作指引。

(五)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1月19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有60个县(市、区)被认定为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认定重点县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初具规模、业态类型丰富、联农带农效果显著。四成以上的县休闲农业收入超过10亿元,七成以上的县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超200万。休闲农业对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贡献率稳步提升,各县休闲农业农民就业占比均超过60%,从业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较快。 





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

(一)   宏观经济

1.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大局稳定,GDP总量突破120万亿元。2022年,我国GDP为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GDP总量约为18.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9%和52.8%。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四季度,我国GDP为3355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较三季度有所回落。

2.2022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稳定发展。2022年,我国重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加339万吨,增长3.8%;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

3.2022年全年CPI上涨2.0%,涨幅比2021年扩大1.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2021年下降1.4%转为上涨2.8%,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能源价格上涨11.2%,涨幅比2021年扩大2.9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0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四成;核心CPI走势平稳。2022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9%,涨幅比2021年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12月份,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做好市场保供稳价,物价运行总体平稳。CPI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同比上涨1.8%。 

4. 2022年全年PPI上涨4.1%,涨幅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9%,涨幅比上年回落5.8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于生活资料3.4个百分点,差值比上年缩小6.9个百分点,一定程度减轻了中下游行业面临的成本压力。12月份,受石油及相关行业价格下降影响,PPI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5%;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低影响,同比下降0.7%。

(二)   金融市场

1.货币金融情况。M2同比增速继续维持高位,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7.17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新增社融规模低于预期。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05万亿元,主要受到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同比少增拖累。202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6689亿元,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2022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4.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新增信贷较上月明显回升,企业中长贷大幅增长。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万亿元,同比多增2665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8717亿元;居民贷款新增1753亿元,同比减少1963亿元。

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12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26%,较上月下行29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41%,较上月下行20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76%,较上月上行31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15%,较上月上行1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84%,较上月下行4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报3.65%、5年期报4.30%,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12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3.40%,较上月下行2.06个百分点。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4.40%,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1.78%,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4.33%。

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54家,贷款余额9076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减少347亿元。







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

(一)主要粮食

1. 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下游采购心态平稳,市场购销活跃度下降,预警中晚稻和粳稻价格稳中偏弱运行。

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22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同比减少706.6万亩,下降1.6%;稻谷单产472公斤/亩,同比减少2.3公斤/亩,下降0.5%,受南方地区高温干旱影响;稻谷产量4169.9亿斤,同比减少87亿斤,下降2.0%。截至12月,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省份与上月一致,仍是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黑龙江等省份。近期受疫情影响,下游消费疲软,销区批发市场出货减少,但持粮主体仍存在惜售心理,市场整体稳中偏弱。

市场方面,12月中晚稻价格大多平稳。12月底,新季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660~2800元/吨,环比基本持平。12月国内各地陆续进入新冠疫情高峰期,下游需求未有明显利好,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中晚稻市场购销节奏平稳,价格以稳为主,局部小幅涨跌。12月国内粳稻价格涨跌互现。12月底黑龙江圆粒粳稻价格维持最低收购价水平2620元/吨左右,环比持平,长粒粳稻3300元/吨,环比上涨100元/吨。长粒粳稻播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农户惜售,价格持续上涨。江苏普通粳稻收购价格2780~2800元/吨,环比持平;安徽收购价格2660~2680元/吨,环比下降200元/吨。随着苏皖地区各级储备稻谷轮入进入尾声,价格失去支撑,加之2022年安徽粳稻质量下降,价格大幅下滑。春节期间大米加工企停工停产,加之管控放松后市场采购心态平稳,预计稻谷市场购销活跃度将进一步下降,中晚稻和粳稻价格平稳运行。

2.小麦市场供给充裕,节后购销活跃度逐步恢复,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以稳为主。

供需方面,中央气象台监测,截至12月底,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北部等地冬小麦处于越冬期,河南中南部冬小麦处于分蘖期;北方冬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大部土壤墒情适宜,光照充足;南方大部地区无降水,以晴好天气为主,光温较为适宜,总体有利于冬小麦越冬和缓慢生长。12月份冷空气活动对进入越冬期的小麦影响不大。西南地区、江淮、江南、华南等地雨雪天气过程可有效增加土壤水分,但降温可能导致局地长势弱的小麦遭受冻害。

市场方面,12月底,河北地区小麦进厂价(国标二等,下同)3230~3250元/吨,山东地区小麦进厂价3240~3250元/吨,河南地区小麦进厂价3200~3230元/吨,安徽地区新小麦进厂均价3210元/吨,江苏地区新小麦进厂均价3230元/吨,月环比均下跌20~90元/吨,同比上涨320~390元/吨,价格仍处于历史高位。12月份小麦价格稳中有降,主要原因有:一是12月面粉销售清淡,尽管各地疫情防控措施有所优化,但下游餐饮消费仍然较差,加之交通恢复后经销商备货积极性下降,小麦上涨动力不足。二是持粮主体售粮积极性增加,打压小麦价格。临近年底,贸易商有资金回笼需求,小麦价格目前处于历史高位,在后市供大于需的预期下,贸易商售粮变现心态较强。三是物流交通改善,小麦运输效率上升。近期全国各地均出台疫情防控新措施,小麦跨区域运输效率上升,企业门口到车数量增加。目前面粉企业均有一定库存,企业压价收购小麦心态较强。综上,当前小麦市场供给充裕,节后市场活跃度逐步恢复,预计国内小麦价格以稳为主。

3.新玉米大量上市,物流全面恢复,下游主体收购意愿不足,预计短期玉米价格或将维持弱势运行。

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全国玉米生产呈现面积减、单产增、总产增的特点。2022年受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46亿亩,比上年减少381.1万亩,下降0.6%。2022年,全国主要农区大部分时段光温水匹配良好,病虫害偏轻发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全国玉米单产429.1公斤/亩,同比增加9.7公斤/亩,增长2.3%。全国玉米产量27720.3万吨,比上年增加465万吨,增长1.7%,再创历史新高。

市场方面,12月份,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下跌。12月30日,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平均收购价格2721元/吨,月环比下跌74元/吨,跌幅2.6%,同比上涨267元/吨,涨幅11.0%;华北产区平均收购价2894元/吨,月环比下跌104元/吨,跌幅3.5%,同比上涨177元/吨,涨幅6.5%。主要原因有:一是11月份国内部分产区采取“静默”等措施导致物流运输效率有所下降,物流堵点导致价格大幅上涨。12月初,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物流堵点打通后价格开始回落。二是今年玉米丰收,12月份是农民的传统售粮高峰,市场供应充足。三是12月份价格虽然较前期高点回落,但仍处于历史同期最高,多元主体收购心态较为谨慎,收购建库存动力不足,增加了价格下跌压力。四是受疫情影响,市场消费场景减少,终端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生猪价格快速回落,玉米深加工下游产品价格也大幅走低,市场较为悲观,增加了看跌预期。

(二)重要农产品

1.国产大豆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给充足,下游成交“旺季不旺”,预计大豆价格将保持低位运行。

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22年我国东北地区积极扩种大豆,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国大豆面积大幅增加。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02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3万公顷,增幅为21.7%;大豆生长光温水匹配良好,病虫害偏轻发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大豆单产达到1.98吨/公顷,同比增长1.7%;大豆总产量2029万吨,同比增加389万吨,增幅23.7%,比2015年增加792万吨,再创历史最高纪录。

市场方面,12月份,受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增加影响,加上国储拍卖,市场供给总体充足,中储粮新豆收购价不断下调,共同带动国产大豆价格下跌。12月底,黑龙江食用大豆收购价格5400~5600元/吨,月环比下跌100~180元/吨,国内大豆产量大幅提高,节后市场供应预期充足,而下游消费需求疲软,贸易商收购谨慎,市场价格震荡走低,目前农户手中余粮较多,短期大豆价格依然承压。

2.新季棉花大幅增产,纺织企业采购谨慎,市场供需整体呈宽松态势,预计短期国内棉价仍持续弱势运行。

供需方面,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2022年度,全国棉花产量预计为613.8万吨,同比增加5.8%,创2015年以来新高。其中新疆棉花产量预计为563.4万吨,同比增加7.1%,有望再创有记录以来新高。截至1月12日,全国棉花加工企业环节累计加工皮棉496.5万吨,同比减少15万吨。2023年全国棉花种植预期稳中有降。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棉花意向种植面积同比减少3.5%,其中新疆同比减少1.7%。

市场方面,1月,国内疫情形势持续改善,推动消费预期升温,期货价格持续抬升,节前纺织企业原料备货基本完成,市场交投气氛有所降温,国内棉花现货价格未跟随期货价格走高。截至1月17日,郑棉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14345元/吨,较上月上涨1.24%,较11初的低点上涨16.91%;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较12月中旬上涨0.78元/吨,较11月初下降1.15%。国际纺织品服装需求大福下滑,国内居民消费有望逐渐恢复,为市场注入信心。短期内,国内消费预期和收购加工成本均有望对棉价形成一定程度支撑,企业原料采购谨慎,以去库存回笼资金为主,市场供需整体呈宽松态势,节后棉价仍将低位运行。

3.南方主产区进入压榨高峰期,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受生产成本和国际糖价等支撑,预计食糖价格将保持平稳。

供需方面,截至12月底,广西累计开榨糖厂73家,云南累计开榨糖厂34家,南方甘蔗产区渐入压榨高峰,国内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2022/23年度已累计产糖32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7万吨;累计销糖15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1万吨;累计销糖率46%,比上年同期减少0.2个百分点。

市场方面,12月份,新糖陆续上市,上榨季食糖库存尚有结转,食糖进口处于高位,市场供给总体充足,糖价依然疲弱。国内食糖均价每吨5566元,环比涨0.3%,同比跌1.3%。受贸易商采购提前,叠加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下游消费需求增强,在生产成本和国际糖价支撑下,预计国内食糖价格将保持平稳运行。

4.生猪出栏量持续增加,猪肉供给充裕,节后消费需求季节性下降,预计猪价或将弱势震荡下行。

供需方面,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年1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388万头,比上个月增加9万头,增长0.2%,连续7个月增长,累计增加211万头;同比增长2.1%,近14个月最高存栏量,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7.0%,产能大幅增加。由于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的生猪集中出栏,加上散户恐慌性出栏导致猪肉供应短时间大幅增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餐饮和集团的消费有所下降,居民户外活动减少,叠加南方腌腊需求较往年明显下降,导致年末猪肉消费锐减。

市场方面,12月份生出栏量短期激增产生踩踏效应,叠加消费需求短期低迷,导致活猪价格大幅回落。猪肉集贸市场价为每公斤35.92元,环比跌11.6%,同比涨26.4%;生猪集贸市场价每公斤21.22元,环比跌17.8%,同比涨20.6%;仔猪集贸市场价每公斤41.00元,环比跌10.9%,同比涨46.5%。

生猪养殖效益大幅下降。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12月份猪粮比价为7.22:1,比上月下降1.68个点。12月份全国饲用玉米价格为每公斤3.06元,环比涨0.7%,同比涨5.5%;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每公斤4.09元,环比持平,同比涨12.4%。据行业监测统计,12月自繁自养养殖户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肥猪头均盈利400元,外购仔猪养殖户盈利300元左右。

从供给来看,受2022年6月份以来仔猪供给量持续增加影响,2023不按生猪供给较充裕。从消费端来看,节后消费需求进入淡季,而生猪出栏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短期猪价将持续弱势震荡。




四、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动态

(一)正邦科技在多家银行出现票据逾期

2023年01月01日上海票交所披露数据,截止2022年12月31日,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多家银行出现票据逾期。其中,在九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县支行开户的承兑票据累计逾期2778.03万元,逾期余额2778.03万元;在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阳明路支行开户的承兑票据累计逾期12.36亿元,逾期余额8.12亿元;在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东湖支行开户的承兑票据累计逾期2027.94万元,逾期余额1254.14万元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高新支行开户的承兑票据累计逾期8878.07万元,逾期余额5645.66万元;在中信银行南昌洪都北大道支行开户的承兑票据累计逾期7364.74万元,逾期余额7034.74万元。

(二)正邦科技主体及“正邦转债”债项信用等级降至BB+

1月17日,东方金诚基于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公告部分子公司实质合并重整、控股股东与一致行动人进行实质合并重整、生猪出栏量和销售收入下降等事项。东方金诚决定下调正邦科技主体信用等级为BB+,评级展望维持为负面,同时下调“正邦转债”的信用等级为BB+。

(三)中粮家佳康2022年度预亏约2.5亿至4.5亿元

1月9日,中粮家佳康发布业绩预报称,预计集团2022年度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调整前的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2.5亿元至人民币4.5亿元(未经审核),去年同期应占溢利为人民币23.8亿元。主要由于:全球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饲料成本上升;国内餐饮消费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下半年牛肉销售,肉类进口分部业绩同比下降;及集团进行期货套保,对本期业绩为负向影响,而对2021年当期业绩为正向影响。

(四)牧原股份拟在瑞士上市融资

据牧原股份公告,公司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简称“GDR”),并申请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GDR以新增发的公司人民币普通股(A股)作为基础证券。本次发行GDR所代表的新增基础证券A股股票不超过2.5亿股,不超过公司本次发行完成后普通股总股本的4.37%。近年来,由于激进扩产,牧原资金压力倍增。2020年和2021年,牧原股份投资现金流出分别高达453.53亿元、359.68亿元,远远超过同期净利润274.51亿元、69.04亿元。公司大举借债,资产负债率两年间从40.04%升到61.3%。根据牧原计划,此次募资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偿还债务及其他一般用途。

(五)正虹科技2022年销售生猪同比减少31.91%

1月6日,正虹科技公布2022年12月生猪销售简报,期间公司销售生猪1.24万头,销售收入25,466.69万元;环比分别减少7.58%、37.57%;同比分别减少46.46%、41.79%。2022年1-12月,公司累计销售生猪16.62万头,同比减少31.91%;累计销售收入31,717.48万元,同比减少38.50%。生猪销售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适当调整生产经营计划,适度压缩生猪养殖规模,生猪出栏量减少所致。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