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互鉴

市场信息月报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3/10/30


市场信息月报

2023年第10期






本期要点

政策要闻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农业农村部部署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聚焦重点难点,加力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实,加快推动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工作。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9月份,消费市场持续恢复,CPI环比继续上涨,但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同比由涨转平。受工业品需求逐步恢复、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等因素影响,PPI环比涨幅扩大,同比降幅收窄。金融市场方面,M2同比延续小幅回落。新增社融规模高于市场预期,信贷结构有所改善,居民贷款多增。货币、债券及民间借贷市场利率较上月整体上行。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688家。贷款余额8270亿元,上半年减少837亿元。

农产品方面新季中晚稻上市量增加、质量较好,市场供需逐渐宽松,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逐渐趋稳。小麦集中收购期结束,市场活跃度下降,终端消费需求阶段性降温,预计国内小麦价格稳中有涨。新季玉米增产预期较强,玉米饲用量增加,深加工采购意愿不强,预计新季玉米价格低开低走。新季国产大豆将大量上市,储备豆持续轮出,补库需求增加,预计大豆价格仍将以稳为主。新季国产棉花减产低于预期,储备棉持续投放,市场供给充足,纺织消费恢复有限,预计短期国内棉价将弱势震荡。新糖上市、进口食糖到港和替代糖源,有效补充国内库存,在国际糖价支撑下,预计国内糖价或将持续高位震荡。生猪产能充足,市场供应不减,猪肉消费逐步进入传统旺季,预计短期猪价或将出现季节性上涨,但空间有限。

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方面,牧原公司有信心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新希望9月销售生猪收入同比下降23.59%。温氏股份美元债评级被下调至“BB”。正大股份IPO终止。傲农生物出售子公司股权解压。





一、政策要闻

(一)中办国办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森林经营更加科学高效、支持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林权价值增值途径更加多样,不断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高、林区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方案》提出加快推进“三权分置”、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加强森林经营、保障林木所有权权能、积极支持产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八项主要任务。《方案》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加大对林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将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经营主体贷款纳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范畴。商业银行林权抵押贷款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含)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部门监管评级和银行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健全抵押林权快速处置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加大对林权抵押贷款的支持力度,提高林权抵押率。鼓励社会资本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
(二)国务院印发意见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10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发〔2023〕15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在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意见》提出,引导融资担保机构扩大支农支小业务规模,规范收费,降低门槛。优化普惠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落实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机制,坚持保本微利原则,强化支农支小正向激励。切实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地方政府性再担保机构作用,推动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合作,稳步扩大再担保业务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完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三)农业农村部部署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10月20日,农业农村部在陕西延安召开全国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部署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要求,要聚焦重点难点,加力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实。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调优品种和熟期结构,做强优势产区,做精特色产区。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构建现代生产体系。重点抓好加快低效果园改造、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主动避灾方面工作。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果业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种业创新、机械装备创新、科技服务创新、经营机制创新等工作。促进产业融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多样化营销模式,培育创建、宣传推广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推动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

(一) 宏观经济
1.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工作。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前三季度,我国GDP为9130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3%。环比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增长,经济总体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投资保持增长态势。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呈现较强增长韧性。消费持续稳定恢复。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明显回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稳固。净出口同比有所减少。今年以来,外需收缩影响持续,货物贸易顺差同比收窄,居民跨境旅行需求有序恢复,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经济0.7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经济0.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还在恢复过程中,一些积极变化的可持续性需要继续观察。经济运行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还需要继续巩固。
2.9月份,消费市场持续恢复,CPI环比继续上涨,但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同比由涨转平。从环比看,CPI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今年中秋、国庆节前市场供应较为充足,食品价格涨幅略低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食品中,开学季叠加双节临近,鲜菜和鸡蛋价格分别上涨3.3%和3.2%;休渔期结束,供应增加,虾蟹类和海水鱼价格分别下降2.6%和0.8%;猪肉、鲜果、禽肉类等食品价格基本稳定。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涨幅与上月相同。从同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2%,降幅比上月扩大1.5个百分点,主要是上年同期食品对比价格走高,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下降22.0%和6.4%,降幅分别扩大4.1和3.1个百分点;羊肉和食用油价格分别下降5.1%和3.1%,降幅均有扩大;水产品和鲜果价格由涨转降,降幅分别为1.5%和0.3%。非食品价格上涨0.7%,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
3.9月份,受工业品需求逐步恢复、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等因素影响,PPI环比涨幅扩大,同比降幅收窄。从环比看,PPI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5%,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从同比看,PPI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0%,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3%,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
(二) 金融市场
1.货币金融情况。M2同比延续小幅回落。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9.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1.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7.84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4.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新增社融规模高于市场预期。9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12万亿元,较上月多增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638亿元,延续较大幅度同比多增,主要是受政府债券融资和表外票据融资拉动。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2.5万亿元,同比增长9%,与上月末持平。初步统计,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3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1万亿元。信贷结构有所改善,居民贷款多增。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31万亿元,环比大幅增加9500亿元,同比少增1764亿元。其中,居民贷款新增8585亿元,同比多增2082亿元。居民贷款中,短期贷款新增3215亿元,同比多增177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5470亿元,同比多增2014亿元,较上月明显增加。企业贷款新增1.68万亿元,同比少增2339亿元,绝对水平维持高位。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58万亿元。
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9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7%,较上月上行15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96%,较上月上行21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39%,较上月上行22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13%,较上月上行19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67%,较上月上行11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10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均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9月末,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5.13%,较上月上行56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社会直接融资利率分别为14.40%、18.21%、11.50%。
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688家,较3月末减少113家。贷款余额8270亿元,上半年减少837亿元




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

(一)主要粮食
1.新季中晚稻上市量增加、质量较好,市场供需逐渐宽松,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逐渐趋稳。
供需方面,9月底,东北地区一季稻处于成熟后期,光温水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灌浆需求。国家气象中心数据显示,一季稻播种以来,总体气候适宜度高于上年和近五年平均;晚稻播种以来,总体气候适宜度低于上年,但高于近五年平均。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9月25日,全国秋粮已收获20.7%。其中,中稻收获过三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预计,受中稻面积略有调减影响,2023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930万公顷,同比减少15万公顷,减幅为0.5%;单产水平在上年受旱的基础上有所恢复提高,预计2023年稻谷单产7.17吨/公顷,同比增加92公斤/公顷,增幅1.3%;稻谷产量21012万吨,同比增加163万吨,增幅0.8%,比上月预测增加52万吨。
市场方面,9月份,国内稻谷价格稳中有涨。9月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新稻少量上市,新陈价差10~60元/吨不等,同比提高180~230元/吨不等。9月底,主产区中晚籼稻(2022年产)主流收购价2780~2810元/吨,环比持平;黑龙江圆粒粳稻2800元/吨,环比持平,长粒粳稻3600元/吨,环比上涨100元/吨;安徽粳稻2760~2780元/吨,环比上涨30元/吨;江苏粳稻2970~2990元/吨,环比上涨90元/吨;主产区早籼稻主流收购价2780~2800元/吨,环比上涨20元/吨。9月份正值大米消费季节性旺季,而基层陈稻余粮基本见底,经销商及大米企业库存偏低,尽管新稻少量上市也难以满足渠道和米企补库需求。受此影响,国内稻谷市场价格稳中走强。短期来看,新稻上市初期,受新陈交接影响,加之今年新稻品质较好,贸易商也有囤货意愿,新稻价格可能出现短暂上扬。随着后期新稻供应量不断增加,稻谷价格将逐渐企稳。
2.小麦集中收购期结束,市场活跃度下降,终端消费需求阶段性降温,预计国内小麦价格稳中有涨。
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夏粮公告显示,2023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仍处于较高水平。今年小麦产量质量双降,各主体跨区域抢抓粮源。从7月中下旬起,小麦收购进度超过去年同期水平。9月底夏粮集中收购期基本结束,主产区小麦总收购量高于去年同期。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预计,受政策支持和高粮价的双重影响,2023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63万公顷,同比增加11.2万公顷,增幅0.5%;预计2023年小麦单产为5.778吨/公顷,同比减少78公斤/公顷,降幅1.3%;预计小麦产量为13654万吨,同比减少118万吨,降幅0.9%。
市场方面,9月份小麦价格呈现小幅上涨走势。9月30日,河北石家庄地区普通小麦(国标二等,下同)入厂价格3040元/吨,邯郸3070元/吨,衡水3050元/吨;山东德州3060元/吨,菏泽3050元/吨,济南3050元/吨;河南郑州3050元/吨,新乡3070元/吨,周口3070元/吨;江苏徐州3050元/吨;安徽宿州3050元/吨,月环比上涨10~70元/吨,同比下跌20~90元/吨。一方面,食堂集中在学校开学前的提前备货结束,玉米小麦价差修复后饲料企业也减少采购小麦;另一方面,贸易商9月份将购销重点向玉米逐渐转移,市场流通小麦数量减少,支撑小麦价格。综合来看,9月底小麦旺季收购基本结束,在产量下降的情况下,收购数量多于上年,农户余粮同比减少。后期来看,预计质量较好的小麦价格将有继续上涨的空间,但涨幅有限。
3.新季玉米增产预期较强,玉米饲用量增加,深加工采购意愿不强,预计新季玉米价格低开低走。
供需方面,2023年国内扩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多地通过统筹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耕地轮作项目补贴等政策,加大大豆油料生产支持力度。但国内玉米种植效益较高,农民种植玉米意愿较强,部分地区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预计,202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555亿亩,比上年增加945万亩,增幅1.5%;玉米单产434.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5.7公斤,增长1.3%;全国玉米产量28500万吨,比上年增加780万吨,增长2.8%。
市场方面,9月国内新季玉米少量收获上市,现货价格明显下跌,且跌幅较为明显。9月底,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平均收购价格2636元/吨,月环比下跌50元/吨,跌幅1.9%;华北地区2837元/吨,月环比下跌154元/吨,跌幅5.1%。9月份开始,黄淮地区早熟春玉米和部分东北玉米上市,市场供应逐渐增多,9月下旬黑龙江地区深加工企业陆续开秤收购新季玉米,30%水潮粮价格在0.90~0.96元/斤,同比下跌0.1元/斤左右。由于市场对今年玉米丰产预期较强,市场普遍看跌后市,预计新季玉米价格低开低走。

(二)重要农产品

1.新季国产大豆将大量上市,储备豆持续轮出,补库需求增加,预计大豆价格仍将以稳为主。

供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10月5日农情调度,全国秋粮已收获42.2%,其中一季稻收获过五成,玉米收获过四成,大豆收获近四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称,截至10月6日,黑龙江省农作物收获面积已超三成,收获面积达7627.94万亩,其中大豆已收获3207.28万亩。2023年在国家一揽子扩种大豆的政策刺激下,预计大豆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总产量有望达到2080万吨,同比增加51万吨,再创历史最高纪录。

市场方面,9月28日,黑龙江食用大豆收购价格5000~5200元/吨,与上月底基本持平,部分地区上调20-40元/吨,储备大豆持续轮出,成为市场主要粮源,市场价格受拍卖底价支撑保持稳定。10月份国产新季大豆将大面积收获并集中上市。随着天气转凉,豆制品消费有望增加,销区前期大豆库存逐步消化后有补库需求,预计近期国产大豆价格整体将平稳运行。

2.新季国产棉花减产低于预期,储备棉持续投放,市场供给充足,纺织消费恢复有限,预计短期国内棉价将弱势震荡。

供需方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9月份发布的中国棉花长势调查报告预测数据,2023年新疆棉花产量565万吨,同比下降9.3%,较过去五年均值增长5.37%。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10月预测,2023年度中国棉花期初库存调整为569万吨,同比增长7.6%;产量605万吨,同比下降10.0%。截至10月7日,全国累计采摘籽棉折皮棉75.4万吨,同比减少21.4万吨;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24.1万吨,同比减少6.4万吨;累计加工皮棉7.6万吨,同比减少1.9万吨。

市场方面,9月中旬以来,国内新棉采收启动,抢收预期,推动国内棉价有所上涨。国庆假日期间,储备棉继续轮出保障供应,轧花厂普遍持谨慎态度收购籽棉,下游纺织企业订单有所走弱,以上因素叠加致使棉价格快速回落。截至9月28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18054元/吨,较上月下跌96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17520元/吨,较上月下跌100元/吨,国际棉花M指数(折1%关税人民币进口成本)17300元/吨,较上月上涨109元/吨,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88.71美分/磅,较上月上涨0.89美分/磅;内外棉价差为754元/吨,环比缩小205元/吨。综上,储备棉持续足量投放,加之滑准税配额下达后棉花进口明显增加,新年度棉花陆续上市,棉花减产幅度低于预期,国内棉花供给总体充足。“金九银十”传统旺季拉动纺织消费恢复力度有限,预计短期内国内棉花价格弱势震荡。

3.新糖上市、进口食糖到港和替代糖源,有效补充国内库存,在国际糖价支撑下,预计国内糖价或将持续高位震荡。

供需方面,2022/23年制糖期食糖生产已全部结束。本制糖期全国共生产食糖897万吨,比上个制糖期减少59万吨。据农业农村部10月预测,2023/24年度主产区甘蔗面积116万公顷,基本保持稳定,甜菜种植面积18万公顷,同比略减,糖料种植面积134万公顷,同比减1.6%;糖料单产60.1吨/公顷,同比提升5.2%,预计食糖产量1000万吨,同比增长11.6%。

市场方面,截至9月底,全国制糖工业企业成品白糖累计平均销售价格6270元/吨,同比回升516元/吨;9月成品白糖平均销售价格7009元/吨。新旧榨季交替,国内制糖企业积极降价去库,但双节后进入传统消费淡季,现货交投意愿不强,陈糖清库步伐放缓,整体成交相对清淡。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销售食糖853万吨,同比减少14万吨;累计销糖率95.1%,同比加快4.4个百分点。2022/23榨季结转工业库存44万吨,同比减少45万吨,为近5年次低水平。当前,食糖库存较低,储备糖投放总量偏少、底价偏高,加之国际糖价高位运行,对国内糖价起支撑作用。但随着新糖陆续上市,进口食糖、糖浆和预拌粉补充,有利于增加市场供应。综合来看,短期国内糖价或将持续高位震荡。

4.生猪产能充足,市场供应不减,猪肉消费逐步进入传统旺季,预计短期猪价或将出现季节性上涨,但空间有限。

供需方面,全国生猪产能较为充裕,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4240万头,比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要高出3.4%。前三季度,猪肉产量4301万吨,同比增长3.6%。从结构来看,9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2.4%,以上中大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出栏,预示着11月份前后生猪市场供应将持续增加。今年4-9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5.9%,以上仔猪将在未来6个月内将陆续出栏,预示着从元旦乃至春节前猪肉市场供应较为充足。

市场方面,9月份猪肉集贸市场价为每公斤26.88元,环比涨0.8%,同比跌24.6%;生猪集贸市场价每公斤16.77元,环比下跌1.5%,同比下跌28.0%。仔猪集贸市场价每公斤31.40元,环比跌4.4%,同比跌28.9%。近期生猪价格稳中有跌,饲用玉米价格和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均环比上涨,生猪养殖盈利空间收窄。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9月份猪粮比价为4.59:1,比上月下降0.36个点。9月份全国饲用玉米价格为每公斤3.06元,环比涨1.0%,同比涨2.3%;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每公斤3.96元,环比涨1.3%,同比涨1.3%。生猪养殖头均盈利约16.06元左右。

综上,从供给来看,上半年仔猪供给量持续增长,中小养殖户普遍看好四季度行情,补栏积极性较高,生猪存栏保持较高水平,加之冻猪肉库存仍处于高位,预计四季度猪肉供应稳定增加。从需求来看,随着天气转凉,腌腊等需求陆续启动,猪肉消费逐渐进入旺季。预计四季度猪肉供需趋于基本平衡,生猪价格或将出现季节性反弹,但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










四、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动态

(一)牧原公司有信心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
10月22日,牧原股份在与机构投资者的交流中表示,公司1-9月已出栏生猪4700.9万头,预计能够完成全年出栏目标;在成本端,随着养猪生产业绩的提升和原粮价格的下降,公司今年成本下降明显,对现金流有一定改善。公司近期对年底成本目标进行了调整,主要原因一是原粮价格有所上涨,二是近期生产指标有所波动,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随着公司在生产管理方面的逐步发力,公司有信心实现养殖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争取明年降至14元/kg以下。
(二)新希望9月销售生猪收入同比下降23.59%
10月9日,新希望发布公告称,公司2023年9月销售生猪137.21万头,环比变动4.36%,同比变动17.55%;收入为23.10亿元,环比变动2.35%,同比变动-23.59%;商品猪销售均价15.97元/公斤,环比变动-3.97%,同比变动-30.44%。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下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周期波动,去年同期猪价上涨较快、基数较高,而今年以来行业产能相对供过于求、本月猪价较低。
(三)温氏股份美元债评级被下调至“BB”
10月23日,惠誉评级已将中国生猪和肉鸡生产企业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BB+”下调至“BB”,展望负面。惠誉同时将温氏股份的高级无抵押评级及其美元债券的评级从“BB+”下调至“BB”。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称,此次评级下调主要是惠誉基于当前国内行业供需情况导致对现阶段国内养猪行业价格较为悲观,阶段性下调公司的美元债评级。
(四)正大股份IPO终止
10月8日,据上交所官网显示,正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大股份)沪市主板IPO终止。上交所表示,因正大股份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相关规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五)傲农生物出售子公司股权解压
10月20日,傲农生物发布公告称,拟将持有的福建傲芯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51%股权转让给漳州鸿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交易对价为7.48亿元。预计可产生投资收益超过10亿元,公司表示,本次交易有助于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改善公司现金流,降低资产负债率。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