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月报2025年第2期
市场信息月报
2025年第2期
本期要点
政策要闻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1月份,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扩张。CPI环比由平转涨,同比涨幅扩大。PPI环比降幅扩大,同比降幅保持不变。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均同比增长。金融市场方面,M2同比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货币市场利率环比、同比上行,民间借贷利率环比下行。2024年普惠金融各领域贷款总体增长较快,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农产品方面,稻谷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终端大米消费好转,预计稻谷价格将以稳为主。小麦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下游需求逐步恢复,预计短期小麦价格将平稳运行。玉米产量增加,市场供给充裕,需求持续增加,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上行。新豆余粮充足,市场采购活跃,供需格局逐步收紧,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将保持稳中偏强走势。新棉产量增加,市场供给充裕,下游需求增加,预计国内棉花价格或维持稳中偏强态势。新糖大量上市,市场供给充裕,下游需求回升,预计食糖价格平稳运行。生猪产能持续回升,市场供应增加,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预计短期猪价将平稳运行。
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方面,唐人神生猪销售量同比上升39.88%,天邦股份商品猪销售量同比下降37.67%,傲农生物生猪销售量同比减少78.43%。
一、政策要闻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系统谋划今后一段时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规划》部署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9个方面34项重点任务,包括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规划》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推动粮食产能稳步迈上1.4万亿斤台阶。深入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强糖料、天然橡胶基地建设。健全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优化生猪、棉花、食糖市场调控机制。《规划》指出要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完善金融服务,健全大中型银行服务“三农”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化涉农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完善农业再保险和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依法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引导和规范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二)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
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聚焦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突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集聚。《实施意见》提出要丰富资本市场服务涉农主体方式。完善“保险+期货”模式,稳步推进常态化运作,推动更多资金参与,因地制宜拓宽实施区域。支持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开发。积极发展乡村振兴公司债券,进一步提升审核注册便利度,支持企业发行债券用于现代乡村产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支持农业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研究编制反映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聚焦“三农”领域的指数。
(三)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
2月19日,为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高质量发展,规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行为,更好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结合近年来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实践和新形势新要求,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当坚持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为主业,聚焦重点对象和薄弱领域,重点为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等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根据办法,在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前提下,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通过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担保费补贴、业务奖补等方式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给予支持,提升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和资本规模,推动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稳步扩大业务规模,更好助企纾困、稳岗扩岗、服务实体经济。办法提出,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应当会同财政等部门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尽职免责制度。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的前提下,对妥善履行授信审批和担保审核职责的相关工作人员按规定免除全部或部分责任。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代偿损失核销参照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有关规定,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根据公司治理规则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实施,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6个月内向股东单位、同级财政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机构报送上年度相关情况以及专项审计报告。对于已核销的资产,除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权利义务已终结的情形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当按照账销案存、权在力催的原则,继续开展追索清收,切实维护合法权益。
(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两个持续”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建设内容,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三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四是着力推进乡村建设。五是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六是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方面,《意见》提出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严厉打击农村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着力整治骗取套取、截留挪用惠农资金等问题。
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
(一)宏观经济
1.1月份,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扩张。
1月份,我国经济总体产出继续保持扩张。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1%,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延续扩张态势;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1%,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和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5.3%和56.7%,均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多数企业对节后市场发展信心较强。
2.1月份,CPI环比由平转涨,同比涨幅扩大。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4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三成多。食品中,受春节因素叠加气温下降影响,鲜菜、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5.9%、3.3%和2.7%。从同比看,CPI涨幅由上月的0.1%扩大至0.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4%,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07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上涨13.8%和2.4%,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22个百分点;牛肉、羊肉、食用油和粮食价格分别下降13.1%、5.6%、2.5%和1.4%,合计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15个百分点。
3.1月份,PPI环比降幅扩大,同比降幅保持不变。
从环比看,P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2%;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持平,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0.5%。从同比看,PPI下降2.3%,降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6%,降幅与上月相同;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
4.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均同比增长。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74972亿元,比上年下降3.4%;非税收入4473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36亿元,比上年增长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9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40720亿元,比上年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3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
(二)金融市场
1.货币金融情况。
M2同比增长。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18.52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112.45万亿元,同比增长0.4%。流通中货币(M0)余额1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年净投放现金1.4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15.2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57.71万亿元,同比增长7.2%;委托贷款余额为11.28万亿元,同比增长0.4%;信托贷款余额为4.36万亿元,同比增长9.7%;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6万亿元,同比下降14.6%;企业债券余额为32.69万亿元,同比增长4.1%;政府债券余额为8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6.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6%。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0.77万亿元,同比增长7.5%。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43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35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7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514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008亿元。
2.市场利率情况。
货币市场利率方面,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86%,比上月高0.2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03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16%,比上月高0.5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6个百分点。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月份,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1.19%,比上月高0.04个百分点;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1.63%,比上月低0.17个百分点。信贷市场利率方面,1月份,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3.1%,5年期报3.6%,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1月份,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3.88%,较上月下行0.44个百分点。温州地区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社会直接融资利率分别为19%、10.06%。
(三)2024年普惠金融各领域贷款总体增长较快,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2024年四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5.6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8.0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各项贷款高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2万亿元;农户经营贷款余额10.3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25万亿元,同比增长8.4%。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2.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65万亿元;农村贷款余额36.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增加3.38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8.2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全年增加1.38万亿元;农业贷款余额6.36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全年增加5753亿元。
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
(一)主要粮食
1.稻谷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终端大米消费好转,预计稻谷价格将以稳为主。
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稻谷产量4150.7亿斤,比上年增加18.6亿斤,增长0.5%。1月份,南方中晚籼稻收购进入尾声,收购进度有所放缓。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截至1月1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5696万吨,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3832万吨。自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来,市场化收购作用明显,黑龙江进度同比偏快。
市场方面,1月国内稻谷市场购销平稳,产区价格互有涨跌。1月底,主产区新季中晚籼稻收购价2560~2660元/吨,环比上涨40~80元/吨,同比下降140~240元/吨。受春节备货需求好转影响,米企走货加快,部分产区中晚籼原粮价格上涨。随着东北粳稻米持续南下,后期优质粮源供应量逐步减少,市场多以质论价,预计整体上国内稻米价格将以稳为主。
2.小麦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下游需求逐步恢复,预计短期小麦价格将平稳运行。
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24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3.54亿亩,比上年减少59.8万亩,下降0.2%,基本保持稳定;小麦单产396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6公斤,增长2.7%;小麦产量2802亿斤,比上年增加70.2亿斤,增长2.6%。1月底,北方冬麦区迎来降水,有效改善土壤墒情,前期旱情得到缓解,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当前,基层余粮3~4成,同比偏多约1成,市场供应充足。
市场方面,1月底,华北黄淮主产区普通小麦进厂价格2380~2430元/吨,月环比持平,同比下跌330~370元/吨。受到持粮主体惜售、春节前面粉走货加快、下游需求同比偏软及余粮同比偏多等因素叠加影响,小麦价格平稳运行。春节后,市场整体流通粮源不多,购销逐步恢复,制粉企业多根据自身库存和上货量灵活调整采购价格,整体来看,预计小麦价格短期将继续平稳运行。
3.玉米产量增加,市场供给充裕,需求持续增加,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上行。
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2024年全国玉米产量5898.3亿斤,比上年增加121.5亿斤,增幅2.1%。1月份,新季秋粮收购进展顺利,市场购销较为活跃。截至1月23日,全国累计收购秋粮已达2.5亿吨,玉米1.46亿吨,市场供给充裕。
市场方面,1月底,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平均收购价格1959元/吨,环比上涨48元/吨,同比下降204元/吨;华北地区2086元/吨,环比上涨82元/吨,同比下降275元/吨。受到春节前下游企业备货,主动增加库存带动市场短期需求,叠加储备收购的利好政策,玉米价格触底回升。春节后,可售粮源减少,供应压力减轻。由于玉米在饲用领域具有较高性价比,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上行走势。
(二)重要农产品
1.新豆余粮充足,市场采购活跃,供需格局逐步收紧,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将保持稳中偏强走势。
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55亿亩,比上年减少223.2万亩,降幅1.4%;大豆单产133.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7公斤/亩,增长0.5%;大豆产量413亿斤,比上年减少3.9亿斤,下降0.9%。春节期间,国内大豆市场购销活动基本停滞,东北地区大豆余粮仍有5成左右,市场供需宽松。根据大豆到港船期监测,2025年一季度我国大豆到港量偏低,预计低于近三年同期均值,国内大豆市场供应或将收紧。
市场方面,1月下旬,黑龙江地区大豆以质论价,价格普遍在3500~4100元/吨,部分地区月环比小幅上涨20~50元/吨,较去年9月上市初期下跌400~450元/吨,较去年同期下跌980~1020元/吨。东北地区余粮充足,各类主体持续在市收购,大豆价格总体运行平稳。2月份以来,国内豆油价格偏强运行,油厂大豆压榨利润较好,市场采购活跃,随着市场供需格局逐步收紧,预计短期国产大豆价格将保持稳中偏强走势。
2.新棉产量增加,市场供给充裕,下游需求增加,预计国内棉花价格或维持稳中偏强态势。
供需方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2024/25年度国内棉花产量667.6万吨,同比增加77.3万吨,环比调增37.6万吨,处于近5个年度第二高点;棉花消费量为800万吨,同比增加10万吨,增幅1.27%,环比持平。截至1月16日,全国累计采摘籽棉折皮棉630.2万吨,同比增加39.9万吨;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628万吨,同比增加41.3万吨;累计加工皮棉613万吨,同比增加35万吨;累计销售皮棉213.7万吨,同比增加48.1万吨。
市场方面,1月末,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为14665元/吨,较12月末上涨10元/吨。2月12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为14805元/吨,较1月末上涨140元/吨。随着籽棉加工接近尾声,企业开始进行去库存,市场供应压力有所缓解。节后,纺织企业出货稳定,棉纱价格略有提振有助于恢复后市信心,棉花采购需求增加,叠加国内宏观经济企稳对棉花价格形成支撑,预计国内棉花价格或维持稳中偏强态势。
3.新糖大量上市,市场供给充裕,下游需求回升,预计食糖价格平稳运行。
供需方面,1月,甜菜糖厂陆续收榨,甘蔗糖厂处于压榨高峰,销售进度较上年度同期有所放缓。截至1月底,2024/25年制糖期已有15家糖厂停机,云南省有6家糖厂尚未开榨。本制糖期全国共生产食糖749.28万吨,同比增加162.52万吨,增幅27.7%;累计销售食糖373.5万吨,同比增加61.79万吨,增幅19.82%;累计销糖率49.85%,同比放缓3.28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大部蔗区干旱,利于加快甘蔗砍收进度,但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有不利影响,后期还需关注天气对压榨进度、甘蔗种植及出苗的影响。
市场方面,1月,全国成品白糖平均销售价格6003元/吨,同比下跌558元/吨,其中广西制糖集团报价5930~6360元/吨;云南制糖集团报价5880~5930元/吨。截至1月底,制糖工业企业累计平均销售价格6031元/吨,同比下降614元/吨。新糖集中上市,市场供应充裕,因1月春节假期,销量不及预期,截止1月底工业库存375万吨,比去年同期高100万吨。元宵节后经销商补货采购陆续启动,叠加广西干旱引起的提前收榨担忧带来情绪上的支撑,未来采购需求有望继续缓慢恢复,预计国内糖价短期将平稳运行。
4.生猪产能持续回升,市场供应增加,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预计短期猪价将平稳运行。
供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2743万头,同比减少1.6%;生猪出栏70256万头,同比减少3.3%;猪肉产量5706万吨,同比减少1.5%;能繁母猪存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达4078万头,环比略增0.4%,同比减少1.6%,相当于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4.6%。1月份,国内生猪价格整体变化不大,仔猪价格有所回升,生猪养殖利润尚可,全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保持回升态势,预计后期生猪出栏量或进一步增加。
市场方面,1月份,全国仔猪平均价格33.97元/公斤,环比上涨2.41%,同比上涨46.3%;生猪平均价格17.48元/公斤,环比上涨2.53%,同比上涨14.17%;猪肉平均价格27.89元/公斤,环比下跌0.15%,同比上涨14.35%。受春节消费带动,国内生猪价格有所上涨,带动生猪养殖利润有所提升,养殖端出栏逐步恢复。春节后,随着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猪价将开启阶段性下行,但仔猪价格相对高位运行或刺激养户由外购仔猪转为二次育肥进而对猪价形成托底,预计短期生猪价格将平稳运行。
四、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动态
(一)唐人神生猪销售量同比上升39.88%
2月10日,唐人神发布公告,公司1月生猪销量45.91万头(其中商品猪43.41万头,仔猪2.5万头),同比上升39.88%,环比下降16.89%;销售收入合计8.15亿元,同比上升96.86%,环比下降16.36%。公司生猪销量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生猪出栏量增加,种猪体系的优化提高了生猪的繁殖效率,及前期建设的产能正逐步释放。
(二)天邦股份商品猪销售量同比下降37.67%
2月11日,天邦股份发布公告,1月公司销售商品猪43.72万头(其中仔猪13.88万头),同比降低37.67%,环比降低19.40%;销售收入6.13亿元,同比降低4.06%,环比降低22.07%;销售均价16.55元/公斤(商品肥猪均价15.36元/公斤),同比增长25.34%,环比降低1.68%。1月公司生猪屠宰头数为16.98万头。公司当下正处于预重整的关键阶段,2月8日收到了宁波中院送达的决定书,将预重整期间延长至5月9日。预重整期间将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养殖环节的资金投入受限,影响了生猪养殖规模和出栏量。
(三)傲农生物生猪销售量同比减少78.43%
2月11日,傲农生物发布公告,1月公司生猪销售量12.3万头,同比减少78.43%,环比减少2.66%。截至1月末,公司生猪存栏49万头,同比减少25.28%,环比减少4.48%。公司积极推动生猪养殖产能优化工作,合理调整养殖布局、规模与品种结构,后续将继续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能,务实经营发展目标,切实推进降本工作。另外,2月13日,公司发布了关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第二次风险提示公告。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